查古籍
泄瀉是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質(zhì)稀薄或呈水樣而言。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受病臟腑主要為脾胃與小腸。
因風而瀉型
本期因感受風邪,風邪傷脾,脾失健運,則腹瀉、肌熱鼻干、無汗惡風、頭痛腰痛、項背強幾幾不利。取足太陽、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風門、大椎、天樞
因寒作瀉型
本型感受寒邪,寒氣犯脾,脾失健運,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嘔吐泄瀉、尿清不濁、苔白滑、脈浮緊。取足太陽、手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風門、列缺、天樞
因暑作瀉型
本型感受暑邪,暑氣犯脾,脾失健運,則腹瀉,身熱心煩,口渴汗出,或腹痛暴瀉、痛瀉交作,嘔吐腸鳴,小便赤澀。取手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合谷、天樞、足三里、若嘔吐加內(nèi)關、大陵。
因濕作瀉型
本型因感受濕邪,濕性粘膩,易傷脾陽,脾陽被困,脾運不健,則體重倦怠、脘腹脹滿、嘔吐惡心、不欲飲食、水瀉、小便不利、苔厚膩、脈濡澀。取足太陰、任脈經(jīng)穴,用平補平瀉法。
穴位:脾俞、中脘、陰陵泉
因火作瀉型
本型因感受火邪,火傷脾胃,脾運化失常,則面熱口渴,喜冷畏熱.腹痛陣陣,瀉下綿綿,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取調(diào)理胃腸氣機,清熱泄火為主,用瀉法。
穴位:下脘、合谷、內(nèi)庭
脾虛瀉泄型
本型因脾虛失運,脾不運化,則出現(xiàn)形體消瘦、面黃肌瘦、精神萎靡、肢體倦怠、不思飲食、食后泄瀉、苔少、脈虛弱。取健脾胃為主,用補法。
穴位:脾俞、章門、中脘
食滯瀉泄型
本型因食滯停脾胃,脾失運化,則出現(xiàn)脘滿痞悶、噯腐吞酸、腹痛拒按、痛而即瀉、瀉后痛減、瀉物酸臭、飲食不化、苔黃燥、脈弦滑。取任脈、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足三里、中脘、璇璣
氣郁瀉泄型
本型因氣郁犯脾,脾失健運,則胸脘痞塞、兩脅疼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苔薄白、脈弦緩。取足陽明、背俞穴、厥陰經(jīng)穴,補背俞穴,瀉厥陰經(jīng)穴。
穴位:脾俞、章門、太沖
腎虛瀉泄型
本型因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陽氣,故見泄瀉,腹中雷鳴,臍部疼痛、痛連腰背,肢冷膝寒,五更泄瀉,久而不愈,苔無華,脈虛弱。取背俞、任脈經(jīng)穴,用補法。
穴位:脾俞、命門、關元、若中氣下陷灸百會。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泄瀉是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質(zhì)稀薄或呈水樣而言。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受病臟腑主要為脾胃與小腸。
因風而瀉型
本期因感受風邪,風邪傷脾,脾失健運,則腹瀉、肌熱鼻干、無汗惡風、頭痛腰痛、項背強幾幾不利。取足太陽、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風門、大椎、天樞
因寒作瀉型
本型感受寒邪,寒氣犯脾,脾失健運,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嘔吐泄瀉、尿清不濁、苔白滑、脈浮緊。取足太陽、手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風門、列缺、天樞
因暑作瀉型
本型感受暑邪,暑氣犯脾,脾失健運,則腹瀉,身熱心煩,口渴汗出,或腹痛暴瀉、痛瀉交作,嘔吐腸鳴,小便赤澀。取手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合谷、天樞、足三里、若嘔吐加內(nèi)關、大陵。
因濕作瀉型
本型因感受濕邪,濕性粘膩,易傷脾陽,脾陽被困,脾運不健,則體重倦怠、脘腹脹滿、嘔吐惡心、不欲飲食、水瀉、小便不利、苔厚膩、脈濡澀。取足太陰、任脈經(jīng)穴,用平補平瀉法。
穴位:脾俞、中脘、陰陵泉
因火作瀉型
本型因感受火邪,火傷脾胃,脾運化失常,則面熱口渴,喜冷畏熱.腹痛陣陣,瀉下綿綿,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取調(diào)理胃腸氣機,清熱泄火為主,用瀉法。
穴位:下脘、合谷、內(nèi)庭
脾虛瀉泄型
本型因脾虛失運,脾不運化,則出現(xiàn)形體消瘦、面黃肌瘦、精神萎靡、肢體倦怠、不思飲食、食后泄瀉、苔少、脈虛弱。取健脾胃為主,用補法。
穴位:脾俞、章門、中脘
食滯瀉泄型
本型因食滯停脾胃,脾失運化,則出現(xiàn)脘滿痞悶、噯腐吞酸、腹痛拒按、痛而即瀉、瀉后痛減、瀉物酸臭、飲食不化、苔黃燥、脈弦滑。取任脈、足陽明經(jīng)穴,用瀉法。
穴位;足三里、中脘、璇璣
氣郁瀉泄型
本型因氣郁犯脾,脾失健運,則胸脘痞塞、兩脅疼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苔薄白、脈弦緩。取足陽明、背俞穴、厥陰經(jīng)穴,補背俞穴,瀉厥陰經(jīng)穴。
穴位:脾俞、章門、太沖
腎虛瀉泄型
本型因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陽氣,故見泄瀉,腹中雷鳴,臍部疼痛、痛連腰背,肢冷膝寒,五更泄瀉,久而不愈,苔無華,脈虛弱。取背俞、任脈經(jīng)穴,用補法。
穴位:脾俞、命門、關元、若中氣下陷灸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