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捕捉動物藥材趁夏時

    盛夏有許多藥材都要產(chǎn)新,廣大藥農(nóng)要抓住最佳采收期及時采收。一是可以及時上市搶占行情;二是可以搶天氣及時加工晾曬,因為霉雨季節(jié)就要到來;三是可以抓住藥材質(zhì)量最佳期確保質(zhì)量。夏季是各種動物活動頻繁季節(jié),過了季節(jié)便“入蟄”了,不便捕捉。

    蟾酥: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及黑眶蟾蜍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的有毒漿液干燥物。

    蟾蜍為兩棲類動物,分布在我國暖溫地帶,亞熱帶地區(qū),棲息在水塘、沼澤、渠溝、路旁、草叢、土穴內(nèi),冬季多在水底的淤泥和爛草內(nèi)越冬。蟾酥市場始終暢緊,價格在1300~1700元/kg。蟾酥每年4~9月捕捉采收,6~7月為旺產(chǎn)期,時期蟾蜍活動最為頻繁。捕捉蟾蜍應在雨后或夜間進行。用網(wǎng)捕或黑光燈誘捕均可,捕到一定數(shù)量時,用水洗凈蟾蜍身上的泥土,用非鐵的金屬夾鉗,夾擠耳后腺的兩個疙瘩,使疙瘩內(nèi)的乳白色漿液全部擠出,在較大的體背后疣粒上也可以擠漿。夾擠時用力要適當,用力過輕,體腺內(nèi)的漿液難以擠盡,。用力過度,容易使耳后腺擠傷或擠出血液造成蟾酥發(fā)炎死亡,不但影響質(zhì)量,也破壞了資源,擠漿后的蟾酴,應及時釋放,不能直接放入水中以防傷口發(fā)炎造成死亡。

    全蝎:野生于溫帶山坡,棲息于不干不濕泥石間隙中,市場仍以野生資源為主。野生蝎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夏季產(chǎn)量最大,稱為“伏蝎”。野生蝎清明后出蟄,立冬后入蟄,活動半年,晝伏夜出。一般選晴天在溫暖的廢虛石縫中捕捉,夜間趁蝎子外出覓食時,持弱光燈誘捕。捉時用竹夾或竹筷夾住放入桶或瓶中,待有一定數(shù)量,將活蝎倒入已溶化的鹽水中(1kg活蝎用鹽120~200g),浸泡8~10小時,使其吐盡腹中泥土,然后將淹死的蝎子撈出。把鹽水泥土澄清置鍋內(nèi)煮沸,浸泡過的蝎子倒入鍋內(nèi),約3小時,撈出置通風處晾干即為“鹽蝎”。

    蛇蛻:為游蛇科錦蛇屬黑眉錦蛇、王錦蛇、烏梢蛇屬多種蛇類蛻下的表皮膜。各種蛇類在生長過程中,必然脫皮。幼蛇或成年蛇一般每年蛻皮3~4次,老蛇1~2次,出蟄后4月上旬~6月上旬(清明至芒種)蛻皮1次,夏秋季節(jié)蛻皮1~2次,入蟄前10月上旬~12月下旬蛻皮1次,蛇蛻是常用中藥,應注意收取。

    蟬蛻:為蟬科蚱蟬屬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野生分布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以黃淮海遼平原為主,多棲于柳、楊、楓、蘋果、桃、杏等闊葉樹上。蛻皮在樹干或吹落地上。盛夏是黑蚱蛻皮旺季,多在樹上或地面收集,目前蟬蛻市場70~75元/kg,走銷暢快,應注意收集。

    天龍:別名壁虎,治療食道癌及胃癌療效顯著,市場暢銷價格150~170元/千克。壁虎在夏季棲于墻壁、檐下等隱藏處,夜間出入在墻壁、天花板上,捕食蚊蠅、昆蟲。壁虎多于夏季捕捉,可在夜間用燈光誘捕,捕得后用竹片貫穿頭腹,將尾用繩固定于竹片上,用微火烘干,注意勿使尾部脫落。

    牛虻蟲:別名虻蟲、牛蚊子,為虻科昆蟲復帶虻或其他同屬昆蟲的雌性全蟲。雌虻蟲吸食牛、馬、驢等家畜身上的血液為食,雄虻不吸血液只吸食植物汁液。虻蟲常居于草叢林中,喜陽光,多在白天活動,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6~8月間活動頻繁,用蠅拍輕輕拍打,用線穿起曬干或陰干,目前市場走俏130~150元/kg,夏季應注意收集。

    地龍:廣地龍野生分布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和桂東南北部地區(qū),穴居在潮濕疏松的泥土中,以富含有機質(zhì)的肥土為多。滬地龍野生分布于我國長江三角洲平原,常見于種植豆、菜土質(zhì)疏松的農(nóng)田中。廣地龍一般在5~7月采收,捕捉方法:(1)天氣悶熱或雨后夜晚,蚯蚓將頭鉆出地面并發(fā)出“吱、吱”的叫聲,可聞聲尋覓捕捉。(2)將鮮辣蓼草搗爛成糊狀加茶粉和清水,或者用花椒熬水,灑在蚯蚓多的地方,逼迫蚯蚓爬上地面捕捉。(3)在腐殖質(zhì)多的泥土中,用齒耙挖取。(4)在農(nóng)田翻耕后接種水稻灌水時,蚯蚓被水浮出水面,用網(wǎng)或竹篩撈捕。地龍是一味常用中藥,目前市場走俏。(李煥普)

更多中藥材
  • 伏新順 青海省中醫(yī)院五瀉心湯出自仲景《傷寒論·太陽篇》,用以治療太陽病誤下變證的五種痞證。痞證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悶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種自覺癥狀,不僅可見于傷寒誤下邪陷,亦可見于內(nèi)科雜病、溫熱病等。仲景五瀉心湯,首創(chuàng)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治療大......
  • 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是指甲亢表現(xiàn)有急劇的致命性加重。這是甲亢少見的并發(fā)癥,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診斷或治療不徹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發(fā)生,女性多見,各年齡均可發(fā)病,兒童少見。特征為發(fā)熱,與體溫不成比例的心動過速,以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樞神......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楊某某,男,24歲。2007年10月28日初診?;颊呓?jīng)??人?0余年,自覺腹中有寒氣上涌而咳,痰少,痰質(zhì)稀白,時有發(fā)灰,稍飲涼水便可引發(fā)咳嗽。納可,喜熱飲,腹部怕涼,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湯無效。舌質(zhì)紅,苔微黃膩,脈弦數(shù)。辨......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方藥組成:山茱萸9克,山藥15克,熟地黃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服。此方為貴州名醫(yī)石恩駿教授所創(chuàng),系其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之常用......
  • 馬建國 馬龍 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李某,女,68歲。半月前頸部、腹部、雙上肢、腰部、雙小腿被蚊蟲叮咬后皮膚發(fā)癢,自行用雄黃酒、紅花油外搽。兩小時后局部皮膚潮紅,并逐漸擴展蔓延至頭皮、顏面、軀干、四肢,呈現(xiàn)出大片狀彌漫性紅色皮損,上覆細薄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