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癥狀病因
發(fā)病初期地上植株的下部葉片變黃,頂部葉片于中午高溫則失水萎垂,早晚仍可以恢復;至后期整株葉片萎垂不再恢復,并從基部開始腐爛。拔出地下部的丹參根莖,可見主根表皮呈水漬狀,變?yōu)榈S色,剝開表皮可見髓部完全腐爛,腐爛的髓部顏色不變,稍有臭味,呈濕腐狀。此病擴展較快,一般染病植株1~2周內死亡。土壤濕度大時,栽苗不久就有發(fā)生,蔓延較快,根部可斷續(xù)產生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菌絲體或子實體。病原為惡疫霉菌,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丹參的萌發(fā)芽上,遇高溫高濕條件2~3天出現(xiàn)病斑,借風雨進行傳播蔓延。該病的發(fā)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的早晚、氣溫高低、雨量大小有直接關系。早春氣溫高、雨水多、經(jīng)常大水漫灌則發(fā)病重并且流行廣。
防治方法
1.實行3年以上輪作。有病史的地塊嚴禁重茬。
2.土壤選好后,要進行冬季的冬耕曬垡。最好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
3.采用高畦栽培,并實行地膜覆蓋,可有效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4.大雨或澆灌后,及時噴藥預防,也可撒施生石灰消毒。
5.發(fā)現(xiàn)病株后治療和預防蔓延用藥。
⑴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
⑵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⑶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⑷70%乙瞵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上述藥物的任何一種,按要求對好,每畝用對好的藥液50kg,7天噴藥1次,交替噴施3次。注意一定要噴藥均勻,做到不重噴、不漏噴。
菌核病
發(fā)病癥狀
發(fā)病植株的莖基部、根芽及根莖區(qū)逐漸腐爛,呈暗褐色,植株枯萎死亡。在發(fā)病部位、莖基內部及附近土壤上,分布有呈黑色鼠糞狀、并有白色菌絲體的菌核。
1.保持土壤中水分的含量,控制土壤水分過大,及時進行土壤中耕松土。
2.發(fā)病期用50%氯硝銨0.5kg加上生石灰10kg拌成滅菌藥,撒在病植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上。
3.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病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
根腐病
植株發(fā)病初期,個別支根或須根變褐色,出現(xiàn)腐爛,以后逐漸蔓延至主根,外皮變成黑色,全根腐爛。地上部植株的個別莖枝先枯死,最后整株死亡。此病多發(fā)生在5~11月份。
1.注意選擇作種用的繁殖材料。近年人工栽培丹參,主要選擇有性繁殖與無性栽培相結合的方法(即用種子育苗、移栽),進行丹參生產,有效地解決了傳統(tǒng)的純無性繁殖老種根帶病的問題,是防治丹參根腐病的基礎。
2.栽培前種苗進行消毒處理。用50%的甲基托布津浸種6小時或5%的草木灰溶液浸種2小時。
3.嚴格選擇土壤和地勢。選擇地勢高操、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土壤必須是中壤土或壤土,確保濾水性好并透氣;地勢最好有10~15度的坡度,如地勢平坦,須挖較深并密布的滲水溝。
4.遇到連陰雨天氣和土壤較濕潤時,只要能下田中耕,要進行多種形式、多次的中耕松土,以打破土壤的板結層,使土壤中的有害氣體排除,空氣中的新鮮氧氣進入,增加土壤和空氣中的氣體交換,這一措施,可有效預防和減輕丹參根腐病的發(fā)生。并及時噴施殺菌藥劑進行預防。
5.發(fā)病初期用50%的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病株及周圍。
葉斑病
葉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丹參葉片的上面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深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大匯合,致使葉片枯死。5月開始發(fā)生,一直延續(xù)到秋末,6~7月發(fā)病重。
1.加強管理,實行輪作倒茬。
2.增施磷鉀肥,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發(fā)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天1次,連續(xù)噴3次。
根結線蟲病
根結線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根部生長許多瘤狀物,使植株矮小,發(fā)育緩慢,葉片退綠,逐漸變黃,最后全株枯死。拔起病株,須根上有許多癭狀的瘤,用針挑開,肉眼可見白色小點,此小點為雌線蟲。一般在砂性大、透氣性好的土壤上,栽培丹參時容易發(fā)病。
1.盡量不重茬,前作物是禾本科的作物輪作。
2.整地時,每畝施入3%甲基異硫磷5kg,摻入土中。
3.80%二溴氯苯烷2~3kg加水100L,栽種前15天開溝施入土壤中,并覆上土,防止藥液揮發(fā),提高防治效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癥狀病因
發(fā)病初期地上植株的下部葉片變黃,頂部葉片于中午高溫則失水萎垂,早晚仍可以恢復;至后期整株葉片萎垂不再恢復,并從基部開始腐爛。拔出地下部的丹參根莖,可見主根表皮呈水漬狀,變?yōu)榈S色,剝開表皮可見髓部完全腐爛,腐爛的髓部顏色不變,稍有臭味,呈濕腐狀。此病擴展較快,一般染病植株1~2周內死亡。土壤濕度大時,栽苗不久就有發(fā)生,蔓延較快,根部可斷續(xù)產生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菌絲體或子實體。病原為惡疫霉菌,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丹參的萌發(fā)芽上,遇高溫高濕條件2~3天出現(xiàn)病斑,借風雨進行傳播蔓延。該病的發(fā)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的早晚、氣溫高低、雨量大小有直接關系。早春氣溫高、雨水多、經(jīng)常大水漫灌則發(fā)病重并且流行廣。
防治方法
1.實行3年以上輪作。有病史的地塊嚴禁重茬。
2.土壤選好后,要進行冬季的冬耕曬垡。最好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
3.采用高畦栽培,并實行地膜覆蓋,可有效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4.大雨或澆灌后,及時噴藥預防,也可撒施生石灰消毒。
5.發(fā)現(xiàn)病株后治療和預防蔓延用藥。
⑴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
⑵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⑶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⑷70%乙瞵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上述藥物的任何一種,按要求對好,每畝用對好的藥液50kg,7天噴藥1次,交替噴施3次。注意一定要噴藥均勻,做到不重噴、不漏噴。
菌核病
發(fā)病癥狀
發(fā)病植株的莖基部、根芽及根莖區(qū)逐漸腐爛,呈暗褐色,植株枯萎死亡。在發(fā)病部位、莖基內部及附近土壤上,分布有呈黑色鼠糞狀、并有白色菌絲體的菌核。
防治方法
1.保持土壤中水分的含量,控制土壤水分過大,及時進行土壤中耕松土。
2.發(fā)病期用50%氯硝銨0.5kg加上生石灰10kg拌成滅菌藥,撒在病植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上。
3.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病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
根腐病
發(fā)病癥狀
植株發(fā)病初期,個別支根或須根變褐色,出現(xiàn)腐爛,以后逐漸蔓延至主根,外皮變成黑色,全根腐爛。地上部植株的個別莖枝先枯死,最后整株死亡。此病多發(fā)生在5~11月份。
防治方法
1.注意選擇作種用的繁殖材料。近年人工栽培丹參,主要選擇有性繁殖與無性栽培相結合的方法(即用種子育苗、移栽),進行丹參生產,有效地解決了傳統(tǒng)的純無性繁殖老種根帶病的問題,是防治丹參根腐病的基礎。
2.栽培前種苗進行消毒處理。用50%的甲基托布津浸種6小時或5%的草木灰溶液浸種2小時。
3.嚴格選擇土壤和地勢。選擇地勢高操、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土壤必須是中壤土或壤土,確保濾水性好并透氣;地勢最好有10~15度的坡度,如地勢平坦,須挖較深并密布的滲水溝。
4.遇到連陰雨天氣和土壤較濕潤時,只要能下田中耕,要進行多種形式、多次的中耕松土,以打破土壤的板結層,使土壤中的有害氣體排除,空氣中的新鮮氧氣進入,增加土壤和空氣中的氣體交換,這一措施,可有效預防和減輕丹參根腐病的發(fā)生。并及時噴施殺菌藥劑進行預防。
5.發(fā)病初期用50%的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病株及周圍。
葉斑病
發(fā)病癥狀
葉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丹參葉片的上面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深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大匯合,致使葉片枯死。5月開始發(fā)生,一直延續(xù)到秋末,6~7月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強管理,實行輪作倒茬。
2.增施磷鉀肥,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葉面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發(fā)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天1次,連續(xù)噴3次。
根結線蟲病
發(fā)病癥狀
根結線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根部生長許多瘤狀物,使植株矮小,發(fā)育緩慢,葉片退綠,逐漸變黃,最后全株枯死。拔起病株,須根上有許多癭狀的瘤,用針挑開,肉眼可見白色小點,此小點為雌線蟲。一般在砂性大、透氣性好的土壤上,栽培丹參時容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
1.盡量不重茬,前作物是禾本科的作物輪作。
2.整地時,每畝施入3%甲基異硫磷5kg,摻入土中。
3.80%二溴氯苯烷2~3kg加水100L,栽種前15天開溝施入土壤中,并覆上土,防止藥液揮發(fā),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