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麥亦為治病良藥

    小麥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麥的果實,世界各地均有大量出產(chǎn)。小麥有浮小麥與淮小麥之分。浮小麥為未成熟的小麥,以置于水中非但不能下沉,反而浮于水面而得名?;葱←湠槌墒斓男←?,為用水淘時沉于盆底的小麥。浮小麥和淮小麥一樣,含有大量的淀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就營養(yǎng)價值而言,浮小麥不及淮小麥,但二者對人體健康均是極為有利的。

    中醫(yī)認為,浮小麥味甘性涼,可入心經(jīng),功能止汗,可廣泛用于“汗家”的治療。正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謂“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當然,人們在炎熱的夏季、運動和吃飯時,適當出點汗是正?,F(xiàn)象,而且可以通過出汗,達到調(diào)節(jié)體溫、排除代謝廢物和體內(nèi)垃圾的目的。但老出虛汗則屬病態(tài),必須按汗病治療。以自汗(在清醒時出汗)為主,出汗部位以頭部,軀干為主,并伴有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周身無力、少氣懶言、手腳冰冷等癥者,是為氣虛,治宜益氣固表止汗,可用浮小麥加玉屏風散化裁,藥用浮小麥30克,生黃芪、炒白術(shù)、炒防風、太子參各15克,日一劑,水煎服,以一周為一療程。

    以盜汗(睡著出汗、驚醒立止)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腳心,并伴有心煩易怒、夜眠不安、五心煩熱、兩顴紅赤、骨蒸勞熱、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午后低熱等癥者,為陰虛,治宜清熱養(yǎng)陰斂汗,可用浮小麥加當歸六黃湯、生脈散出入,藥用浮小麥30克,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麥冬各15克,生黃芪、太子參各10克,黃芩、黃連、黃柏各6克,日一劑,水煎服,以一周為一個療程。

    自汗、盜汗均顯著者,既有氣虛的癥狀,又有陰虛的表現(xiàn),是為氣陰兩虛,治宜補氣固表、養(yǎng)陰斂汗,可用浮小麥加玉屏風散、生脈散、牡蠣散加減,藥用浮小麥60克,太子參、生黃芪、白芍、五味子、麥冬、地骨皮、煅牡蠣各15克,防風、麻黃根各10克,日一劑,水煎服,以兩周為一個療程。

    對輕癥汗病,無論自汗盜汗,均可單用炒熟的浮小麥30克,日一劑,泡水代茶飲,以一月為一個療程。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浮小麥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激發(fā)正常菌的繁殖,促進維生素的合成,降低體內(nèi)膽固醇,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實踐證明,浮小麥性情溫和,隨手可得,屢用屢驗,是不可多得的糧中良藥之一。

    中醫(yī)認為,淮小麥味甘性平,可入心經(jīng),功能養(yǎng)心益氣,常與大棗、甘草為伍(即甘草小麥大棗湯),主治心氣不足、膽怯易驚、煩擾臟躁等癥。

更多中藥材
  • 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以及飲食的不規(guī)律,使得腸胃病成了職場上的常見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俗話說的好,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靠養(yǎng),只有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徹底改善胃部健康,實現(xiàn)腸胃消化功能的自行修復。那么在日常生......
  • 大家都知道,杏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高的,而杏仁的營養(yǎng)價值更為豐富了,所以有很多人會買上一點杏仁,空閑的時候就會吃一吃,既可以當做小零嘴,又對身體有好處,杏仁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能夠預防疾病了,而且還可以延緩衰老,這主要得益于杏仁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zhì)......
  • 紅花,艾葉,我們都知道,而且生活中也能經(jīng)常用到的,艾葉活血理氣,祛寒濕,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兩者在一起的作用可謂相輔相成,療效更好;很多人都會每天準備一盆水加入適量的紅花艾葉泡泡腳,緩解一天來的壓力,那么紅花艾葉泡腳禁忌你知道嗎,并不是......
  • 在古代的時候,女性一直都處在地位低下的情況,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嫁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要懷孕生子,所以體虛的女性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胎動不安或者是見紅的情況;艾葉有治療胎動不安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溫經(jīng)止血,是不錯的藥材,那么究竟艾......
  • 地錦草,是一種非常有名的中醫(yī)藥材。地錦草,一般是一年兩熟,在夏天或者是秋天的時候人們就可以收獲了。地錦草的外貌并沒有多么出眾和好看,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綠色的植株。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是非常的高的,可是大家好像并不知道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有什么。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