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象弦滑,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小便醋酮試驗陽性
抑肝和胃飲
妊娠劇吐
【方名】抑肝和胃飲,有抑肝與和胃兩種意義。抑肝者,抑制肝氣之升逆也。因為妊娠惡阻的主要病機在于沖肝之氣升逆,所以抑肝是治療惡阻的主要方面。和胃就是和降胃氣,恢復(fù)正常的胃降功能。抑肝和胃,意即控制嘔吐。飲者,頻飲之意也。顧名思義,抑肝和胃飲就意味著本方功效為控制嘔吐,需要頻飲。
【組成】蘇葉3~5克,黃連3~6克,制半夏6克,廣陳皮5克,姜竹茹6~9克。嘔吐劇烈者,加炙烏梅3~5克,生姜片2~3片。
【服法】每日1~2劑,水煎頻服。
【功用】抑肝和胃,控制嘔吐。
【適應(yīng)證】肝胃不和性惡阻。證見妊娠早期,惡心嘔吐,飲食阻隔,吐黃苦水,甚則嘔吐綠色苦膽水,胸悶煩躁,心中情煩不舒,脈象弦滑,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小便醋酮試驗陽性。
【方解】本方是從蘇葉黃連湯的基礎(chǔ)上加味而來的,原方出自《溫熱經(jīng)緯》薛生白方。因濕熱阻于上,中焦肺胃不和,嘔吐不止,蘇葉黃連湯治之,故用黃連為主藥。黃連有抑肝的作用,朱丹溪曾單用黃連一味謂之抑青丸。加入蘇葉者,因其不僅有協(xié)助黃連抑肝和胃止吐的作用,而且蘇葉、蘇梗均有理氣安胎的功效。再加入陳皮、制半夏、姜竹茹者和胃降逆,有助止吐的作用。制半夏在妊娠藥歌中被列入禁品,并有致畸的報道,但止吐作用明顯,故不得不暫時用之,待嘔吐改善則停用。竹茹不僅能和胃止吐,而且還有抑肝作用,可協(xié)助黃連。嘔吐劇烈者,尚經(jīng)加入烏梅以酸斂之,生姜以止嘔。總之,達到改善或控制嘔吐,乃本方之目的。
【臨床運用】本方不僅適用于妊娠惡阻之屬于肝胃不和者,而且還可用于經(jīng)行嘔吐及急性嘔吐等的治療。
1.經(jīng)行嘔吐 每屆經(jīng)前經(jīng)期,惡心嘔吐,甚則不能進食,伴有胸悶煩躁,頭昏頭痛,腰酸,脘腹作脹,大便艱行,月經(jīng)失調(diào),后期量少,色紫紅有血塊,脈象弦滑,舌質(zhì)黯紅,苔黃白膩。應(yīng)用本方治療時,需加說丹參、赤芍、澤蘭葉各10克,制香附9克。
2.急慢性嘔吐 可見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吐出黃苦水或黏膩痰液,或伴輕度發(fā)熱,有飲食不潔或不節(jié)病史,脈象弦滑帶數(shù),舌苔黃膩者。用本方治療時,加黃芩10克,廣木香9克,甘松10克,甚或可加大黃(后下)6克。
【按語】我們在臨床上,凡見妊娠嘔吐劇烈,吐出酸水、苦水,不能進食,甚則連水也不能進,常以左金丸少量食之,有時的確能取效。考左金丸,系朱丹溪的方劑,亦是以黃連為主藥,稍佐吳茱萸,研末水泛為丸,治療嘔吐吞酸,左脅作痛,完全是肝木犯胃,故佐金平木,順降胃腑,確能收效。為此選取蘇葉黃連飲,但必以黃連為要藥,組合順降胃腑的藥物,故命之曰抑肝和胃飲,目的就在于抑肝和胃,降逆止吐。
肝胃不和性的惡阻,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因為妊娠之后,陽氣偏旺,BBT呈高溫相,極易激動肝經(jīng)氣火,肝經(jīng)氣火上逆,逆犯于胃,胃腑失降,此其一也。妊娠之后,經(jīng)血不再外溢,壅聚以養(yǎng)胎兒,胎兒生長之氣偏旺,通過沖脈之氣而上升逆,逆犯于上,胃腑失和。中焦脾胃是升降之樞紐,即上下兩焦的氣機升降,均需經(jīng)過中焦脾胃的轉(zhuǎn)輸,因此肝氣升逆,沖氣升逆,均犯于胃,如脾胃的樞紐有力,則沖肝之氣升逆者,尚不過分劇烈,僅僅出現(xiàn)一些輕微的惡心泛吐,并不能阻隔飲食,因此不屬病理。若沖肝之氣升逆過甚,陽氣過旺,脾胃的樞紐調(diào)節(jié)功能較差,就形成較劇的惡心嘔吐,阻隔飲食,就將成為惡阻,是惡阻的主要病機。因此,抑肝者,實際上是平降沖肝之氣,而泄過旺之陽氣;和胃者,即調(diào)整脾胃的升降樞紐功能。抑肝和胃飲用于妊娠惡阻早期療效較好,用于惡阻中后期較差。本方中的黃連、蘇葉為要藥,當著重分析之。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膽、胃、大腸五經(jīng),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可治療熱病,泄瀉痢疾,心煩胸痞嘔吐,吐血,消渴,目疾赤痛,癰腫疔毒,口舌生瘡,濕瘡及中巴豆、輕粉毒。李元素認為該藥能“治郁熱在中,煩躁惡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痹谂R床使用中,以黃連為主的方劑頗多。我們認為,黃連苦寒,其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明顯,而且善于清熱清痞止嘔,凡心胃火盛者多用黃連,故有黃連治中焦之說。但畢竟性味苦寒,易于傷中敗胃,脾胃虛寒者慎用,甘苦燥傷津,陰虛津枯者,亦非所宜。
蘇葉:味辛,性溫,入肺、脾二經(jīng),功效發(fā)散風寒,理氣寬胸,解郁化痰,安胎、解魚蟹毒,可治療外感風寒,胸悶嘔吐,胎氣不安,腳氣,魚蟹毒等。我們認為紫蘇葉辛溫入肺脾,不但能發(fā)散風寒,且能理氣寬中,外感表證兼見胸悶嘔吐者,用之尤為適宜,薛生白治濕熱證,肺胃不和,嘔惡不止,晝夜不瘥欲死者,用連蘇湯。
【加減】若肝火偏甚,出現(xiàn)頭痛頭昏者,加入鉤藤15克,苦丁茶10克,白蒺藜10克;夾有痰濕偏甚,出現(xiàn)嘔吐黏痰甚多,胃脘痞悶,舌苔白膩,加入干姜5克,茯苓12克,廣藿香6克;若心火偏旺,心煩寐差,舌尖有瘡瘍者,加入蓮子心5克,青龍齒(先煎)10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脈象弦滑,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小便醋酮試驗陽性
抑肝和胃飲
妊娠劇吐
【方名】抑肝和胃飲,有抑肝與和胃兩種意義。抑肝者,抑制肝氣之升逆也。因為妊娠惡阻的主要病機在于沖肝之氣升逆,所以抑肝是治療惡阻的主要方面。和胃就是和降胃氣,恢復(fù)正常的胃降功能。抑肝和胃,意即控制嘔吐。飲者,頻飲之意也。顧名思義,抑肝和胃飲就意味著本方功效為控制嘔吐,需要頻飲。
【組成】蘇葉3~5克,黃連3~6克,制半夏6克,廣陳皮5克,姜竹茹6~9克。嘔吐劇烈者,加炙烏梅3~5克,生姜片2~3片。
【服法】每日1~2劑,水煎頻服。
【功用】抑肝和胃,控制嘔吐。
【適應(yīng)證】肝胃不和性惡阻。證見妊娠早期,惡心嘔吐,飲食阻隔,吐黃苦水,甚則嘔吐綠色苦膽水,胸悶煩躁,心中情煩不舒,脈象弦滑,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小便醋酮試驗陽性。
【方解】本方是從蘇葉黃連湯的基礎(chǔ)上加味而來的,原方出自《溫熱經(jīng)緯》薛生白方。因濕熱阻于上,中焦肺胃不和,嘔吐不止,蘇葉黃連湯治之,故用黃連為主藥。黃連有抑肝的作用,朱丹溪曾單用黃連一味謂之抑青丸。加入蘇葉者,因其不僅有協(xié)助黃連抑肝和胃止吐的作用,而且蘇葉、蘇梗均有理氣安胎的功效。再加入陳皮、制半夏、姜竹茹者和胃降逆,有助止吐的作用。制半夏在妊娠藥歌中被列入禁品,并有致畸的報道,但止吐作用明顯,故不得不暫時用之,待嘔吐改善則停用。竹茹不僅能和胃止吐,而且還有抑肝作用,可協(xié)助黃連。嘔吐劇烈者,尚經(jīng)加入烏梅以酸斂之,生姜以止嘔。總之,達到改善或控制嘔吐,乃本方之目的。
【臨床運用】本方不僅適用于妊娠惡阻之屬于肝胃不和者,而且還可用于經(jīng)行嘔吐及急性嘔吐等的治療。
1.經(jīng)行嘔吐 每屆經(jīng)前經(jīng)期,惡心嘔吐,甚則不能進食,伴有胸悶煩躁,頭昏頭痛,腰酸,脘腹作脹,大便艱行,月經(jīng)失調(diào),后期量少,色紫紅有血塊,脈象弦滑,舌質(zhì)黯紅,苔黃白膩。應(yīng)用本方治療時,需加說丹參、赤芍、澤蘭葉各10克,制香附9克。
2.急慢性嘔吐 可見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吐出黃苦水或黏膩痰液,或伴輕度發(fā)熱,有飲食不潔或不節(jié)病史,脈象弦滑帶數(shù),舌苔黃膩者。用本方治療時,加黃芩10克,廣木香9克,甘松10克,甚或可加大黃(后下)6克。
【按語】我們在臨床上,凡見妊娠嘔吐劇烈,吐出酸水、苦水,不能進食,甚則連水也不能進,常以左金丸少量食之,有時的確能取效。考左金丸,系朱丹溪的方劑,亦是以黃連為主藥,稍佐吳茱萸,研末水泛為丸,治療嘔吐吞酸,左脅作痛,完全是肝木犯胃,故佐金平木,順降胃腑,確能收效。為此選取蘇葉黃連飲,但必以黃連為要藥,組合順降胃腑的藥物,故命之曰抑肝和胃飲,目的就在于抑肝和胃,降逆止吐。
肝胃不和性的惡阻,在臨床上極為多見。因為妊娠之后,陽氣偏旺,BBT呈高溫相,極易激動肝經(jīng)氣火,肝經(jīng)氣火上逆,逆犯于胃,胃腑失降,此其一也。妊娠之后,經(jīng)血不再外溢,壅聚以養(yǎng)胎兒,胎兒生長之氣偏旺,通過沖脈之氣而上升逆,逆犯于上,胃腑失和。中焦脾胃是升降之樞紐,即上下兩焦的氣機升降,均需經(jīng)過中焦脾胃的轉(zhuǎn)輸,因此肝氣升逆,沖氣升逆,均犯于胃,如脾胃的樞紐有力,則沖肝之氣升逆者,尚不過分劇烈,僅僅出現(xiàn)一些輕微的惡心泛吐,并不能阻隔飲食,因此不屬病理。若沖肝之氣升逆過甚,陽氣過旺,脾胃的樞紐調(diào)節(jié)功能較差,就形成較劇的惡心嘔吐,阻隔飲食,就將成為惡阻,是惡阻的主要病機。因此,抑肝者,實際上是平降沖肝之氣,而泄過旺之陽氣;和胃者,即調(diào)整脾胃的升降樞紐功能。抑肝和胃飲用于妊娠惡阻早期療效較好,用于惡阻中后期較差。本方中的黃連、蘇葉為要藥,當著重分析之。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膽、胃、大腸五經(jīng),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可治療熱病,泄瀉痢疾,心煩胸痞嘔吐,吐血,消渴,目疾赤痛,癰腫疔毒,口舌生瘡,濕瘡及中巴豆、輕粉毒。李元素認為該藥能“治郁熱在中,煩躁惡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痹谂R床使用中,以黃連為主的方劑頗多。我們認為,黃連苦寒,其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明顯,而且善于清熱清痞止嘔,凡心胃火盛者多用黃連,故有黃連治中焦之說。但畢竟性味苦寒,易于傷中敗胃,脾胃虛寒者慎用,甘苦燥傷津,陰虛津枯者,亦非所宜。
蘇葉:味辛,性溫,入肺、脾二經(jīng),功效發(fā)散風寒,理氣寬胸,解郁化痰,安胎、解魚蟹毒,可治療外感風寒,胸悶嘔吐,胎氣不安,腳氣,魚蟹毒等。我們認為紫蘇葉辛溫入肺脾,不但能發(fā)散風寒,且能理氣寬中,外感表證兼見胸悶嘔吐者,用之尤為適宜,薛生白治濕熱證,肺胃不和,嘔惡不止,晝夜不瘥欲死者,用連蘇湯。
【加減】若肝火偏甚,出現(xiàn)頭痛頭昏者,加入鉤藤15克,苦丁茶10克,白蒺藜10克;夾有痰濕偏甚,出現(xiàn)嘔吐黏痰甚多,胃脘痞悶,舌苔白膩,加入干姜5克,茯苓12克,廣藿香6克;若心火偏旺,心煩寐差,舌尖有瘡瘍者,加入蓮子心5克,青龍齒(先煎)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