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哮喘針灸診療技術(shù)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發(fā)作性的肺部過敏性疾病。是在支氣管高反應(yīng)狀態(tài)下,由于變應(yīng)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廣泛的氣道狹窄疾病。其臨床特征是發(fā)作性胸悶、咳嗽,大多帶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可自行或經(jīng)治療后緩解。好發(fā)于冬季,夏季緩解,任何年齡均可起病,以12歲以前始發(fā)為多,兒科患者則多以3歲前起病為多。本病反復(fù)發(fā)作,病情嚴重者,可并發(fā)阻塞性肺氣腫、肺不張或氣胸。支氣管哮喘俗稱“氣喘病”或“吼病”。

    按其臨床表現(xiàn),本病屬于中醫(yī)學“喘證”、“哮證”、“飲證”的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哮喘發(fā)作與肺、脾、腎三臟有關(guān),多因痰飲內(nèi)伏,風寒襲肺,痰濕壅阻,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氣根于腎,哮喘日久,腎氣虛衰,可出現(xiàn)腎不納氣,或上實下虛的表現(xiàn)。

    診斷要點與辨證分型

    (一)診斷要點

    病史具有反復(fù)發(fā)作性的哮喘癥狀,發(fā)病時肺部有彌散性的哮鳴音,發(fā)作過后肺部體征可正常。

    (二)辨證分型

    (1)實證(發(fā)作期):哮喘聲高氣粗,呼吸深長,呼出為快,體質(zhì)較強,脈象有力。兼見咳嗽喘息,咳痰稀薄,形寒無汗,頭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外襲;咳喘痰黏,咳痰不爽,胸中煩悶,咳引胸脅作痛,或見身熱口渴,納呆便秘,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痰熱阻肺。

    (2)虛證(緩解期):哮喘聲低氣怯,氣息短促,體質(zhì)虛弱,脈象無力。兼見喘促氣短,喉中痰鳴,語言無力,吐痰清稀,動則汗出,舌淡脈無力,為肺氣不足;氣息短促,動則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為肺腎兩虛。

    治療

    (一)基本治療

    1.實證

    [治則]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處方]定喘、肺俞、尺澤、列缺、豐隆、天突

    [加減]風寒犯肺加風池、風門;痰熱壅肺加合谷、內(nèi)庭。

    [操作]以上諸穴均用瀉法留針,因于風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條灸;風門、肺俞兩穴針灸后,再加拔火罐。針天突時,病人采用平臥位,頭向后仰,在天突穴處先進針0.2寸,然后針柄靠喉結(jié),針尖緊沿胸骨柄后面刺入1寸。因于風熱者,強刺激間歇留針,每隔5分鐘行針1次,約30分鐘左右,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針。

    2.虛證

    [治則]扶正固本。

    [處方]定喘、膏肓、肺俞、太淵、腎俞、太溪

    [加減]肺氣不足加氣海、足三里;肺腎兩虛加命門、關(guān)元。

    [操作]以上諸穴針用補法,刺激宜輕,取穴宜少,以上取穴選穴較多者可采用分組交替輪用的方法??删昧翎?,還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膳浜暇姆?。

    (二)其他治療

    1.灸法

    [取穴]大椎、肺俞、風門、膏肓、天突

    [操作]艾炷如棗核大,可直接灸5~7壯,也可用隔藥餅灸每穴3~5壯,以皮膚微紅為度?;摼?,傳統(tǒng)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用細艾絨經(jīng)壓碾制成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灸治,每穴5~9壯,灸后敷以膏藥,保持瘡口清潔,并有20~30天的化膿期,間日灸治一穴,每療程取3~4穴。每年夏季做一個療程。

    2.穴位敷貼

    [取穴]肺俞、定喘、膏盲、膻中、脾俞、腎俞、氣海

    [操作]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細辛15克共為細末,用生姜汁調(diào)藥粉成糊狀,制成藥餅,如蠶豆大,敷于穴位上,用膠布固定。貼30~60分鐘后取掉,局部可有紅暈微痛為度。在“三伏”期間貼敷,適用于緩解期。

    3.耳針

    [取穴]平喘、腎上腺、肺、支氣管、皮質(zhì)下、神門、內(nèi)分泌、交感

    [操作]每次2~3穴,以毫針刺,留針5~10分鐘;或用埋針、埋藥法,留針24小時,每次選穴3~5個,兩耳交替使用。緩解期可用壓丸法,以王不留行籽貼壓,以鞏固療效。

    4.穴位注射

    (1)撲爾敏穴位注射

    [取穴]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孔最、豐隆、身柱

    [操作]用撲爾敏注射液2毫升加注射用水至5毫升,取背部一穴配孔最,或取胸部一穴配豐隆,兩組交替。每穴1毫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胎盤注射液注射

    [取穴]足三里、定喘

    [操作]用胎盤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每次取1~2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逐日更換。本法適用于緩解期。

    5.激光針

    [取穴]定喘、肺俞、膻中、腎俞、豐隆、足三里

    [操作]應(yīng)用小功率的氦-氖激光針照射,也可用光導(dǎo)纖維對準穴位照射。照射距離一般為30~50毫米,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每日照射1次,每次取2~4穴,每穴照射2~5分鐘,10~15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7~10天。也可在耳穴照射,取穴平喘、肺、內(nèi)分泌、腎上腺等。

    6.穴位埋線

    [取穴]大椎、肺俞、膻中

    [操作]在選定穴上,皮膚作常規(guī)消毒,局部麻醉后,用縫皮針將“0”號羊腸線埋于穴位下肌肉層內(nèi),一般選用3~4穴,大部分用胸背部穴位,適用于哮喘的緩解期。

    7.皮膚針

    [取穴]發(fā)作期治標,以胸腰部、前后肋間為主,配肘窩、大魚際、小魚際、劍突下、氣管兩側(cè)、大椎、內(nèi)關(guān)、足三里、孔最。緩解期治本,以肺經(jīng)癥狀為主者,刺激胸部、前后肋間、中府、俞府、太淵、膻中為主,配刺氣管兩側(cè)、后頸、胸腰部及上腹部;以脾經(jīng)癥狀為主者,刺激胸腰上腹部為主,叩刺氣管兩側(cè)及頸、骶部、胸椎1~5、俞府、氣海、膻中、中府。除上述外,凡有陽性反應(yīng)物發(fā)現(xiàn)處(條索、結(jié)節(jié)囊腫等),以及異常反應(yīng)區(qū)亦為重點刺激部位。

    [操作]發(fā)作期,每日治療2~3次,用重刺激。緩解期,每日治療1次,7次為一療程。以后隔日1次,21次為一大療程,均為中等刺激。

    (三)適宜技術(shù)

    1.天灸防治支氣管哮喘

    [取穴]

    (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2)脾俞、風門、膏盲、天突

    (3)腎俞、定喘、心俞、中脘

    背部穴位均取雙側(cè),1次1組,3組交替使用。

    [操作]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細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細末。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紗布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8℃低溫下,用時倒出(姜汁低溫保存下不超過48小時,常溫中暴露在空氣中的姜汁有效使用時間為不超過2小時)。把藥末、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藥末用10毫升姜汁)調(diào)和,并制成1厘米×1厘米×1厘米大小的藥餅,藥餅質(zhì)地干濕適中,并準備膠布以將藥餅固定于穴位上。將藥物貼于穴位上,每次貼藥1小時,10天貼1次,治療3個月,共9次。

    2.清喘穴治療哮喘技術(shù)

    [取穴]清喘穴(位于廉泉穴和天突穴之間,環(huán)狀軟骨正中下方凹陷,以手指觸之有抵觸感)。

    [操作]患者取仰頭位,用酒精(或碘伏)常規(guī)消毒針刺穴位,醫(yī)生以右手持針于清喘穴垂直進針0.2厘米,震顫5秒鐘,患者可即刻止喘。若5秒鐘時未達到止喘,可將針提至皮下,先向左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再將針提至皮下,向右斜刺0.5厘米,提插3次,將針提至皮下向下斜刺0.3厘米,手法以震顫為主。同時囑病人全身放松深吸氣,深呼氣,患者在0.7~1分鐘內(nèi)止喘。10天為一療程,若病情需要,休息3天,可繼續(xù)針刺第二療程。

更多中藥材
  • 小兒驚厥是腦功能暫時紊亂導(dǎo)致神經(jīng)元導(dǎo)常放電所致,為兒科常見癥。一般以1~5歲小兒為多見。臨床表現(xiàn)現(xiàn)為突然意識喪失,全身痙攣性或強直性、限局性抽搐,發(fā)作時間過久,可因缺氧引起腦組織不可逆性損害。中醫(yī)學稱之為“驚風”,由于發(fā)病有急有緩,證候表現(xiàn)......
  • 王業(yè)龍 安徽省岳西縣王業(yè)龍中醫(yī)診所決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涼。歸肝、腎、大腸經(jīng)。功能清熱明目,潤腸通便?!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決明子列為上品,謂其“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通、淚。服益精光,輕身”?!度杖A子本草》言其“助肝氣,益精;用水為......
  •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倒換法,以金元劉河間(《宣明論方》卷十五)的倒換散為代表方。此方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無問久新。亦屬關(guān)格之病。《諸病源候論·關(guān)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關(guān)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nèi)關(guān),小便不通謂......
  • 郭俊田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yī)院失瘖有虛實之分。《景岳全書》曰:“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癥在標,因竅閉而瘖也,虛者其癥在本,因精氣內(nèi)奪而瘖也?!薄稄埵厢t(yī)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須以暴病得之,為邪郁氣逆,久病得之為津枯血槁……”實證 實證......
  • 皋永利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關(guān)于“辨證分型”,中醫(yī)界又有爭論,反對意見認為,“辨證分型”會固化辨證論治的靈活性,有違辨證論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醫(yī)臨床思維的發(fā)展。筆者以為這是對“辨證分型”的誤識。“辨證分型”對中醫(yī)貢獻巨大,不容否定。是對疾病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