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連翹、澤蘭、夏枯草、香附、辛夷、海金沙……這些美麗的名字同屬于一個家族,那就是中藥。這個大家族有來自深山老林的花花草草,也有深埋地下的珍稀礦物,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千百年來,它們?yōu)橹腥A民族的健康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讓我們走進中藥,了解那些關于中藥的事實和誤解。
中藥是大自然的饋贈
關于中藥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一般認為起源于神農(nóng)氏。在漢代《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泵耖g也有“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關于神農(nóng)氏其人的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無法判定,但是“嘗百草”這樣的行為確實是早期人類認知中藥的必然選擇。
面對千差萬別的植物,除了那些氣味濃烈、面目可憎的容易排除之外,其余的古人都親身嘗試。吃到薄荷葉,感覺咽喉清涼舒適;吃到生姜,感覺胃部溫熱;吃了大黃,會引起腹瀉;吃了瓜蒂,可導致嘔吐。時間長了,人們就逐漸懂得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并且有意識地將某些有特性的食物應用于疾病治療,并加以記錄,這就是最原始的中藥知識了。
這種設想在自然界中也能夠找到佐證,熱帶雨林中的猴子,發(fā)瘧疾時會去啃金雞納樹皮,當?shù)厝巳绶ㄅ谥坪蟀l(fā)現(xiàn)金雞納樹皮對人類瘧疾同樣有效,最終科學家從金雞納樹皮提取了治療瘧疾的特效物質(zhì)奎寧;受了傷的海豹,常去尋找一種有促進愈合功能的海藻吃;受了外傷的蛇類,會在特定的野草上來回爬動,利用這種野草的汁液促進傷口愈合。
大量的中藥就是古人在不斷的嘗試和總結中被發(fā)現(xiàn)并使用的,可以說中藥是大自然的寶貴饋贈。
中藥靠什么治病
中藥能夠治病的關鍵在于其偏性,正是依賴這一特性,中藥才能“糾偏求平”,恢復人體內(nèi)在平衡,治愈疾病,這種偏性主要體現(xiàn)在“氣”與“味”兩方面。
中藥的“氣”是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有些中藥性質(zhì)平和,既不過熱,也不過寒,稱之為“平性”藥。利用中藥的四氣能夠糾正疾病狀態(tài)下人體的寒熱失衡。
寒涼藥主要用于治療熱證。比如石膏、知母可以清氣分熱,用來清熱瀉火;決明子、青葙子可以清肝火而明目;生地、牡丹皮專入血分,起到?jīng)鲅淖饔?;黃連、黃芩偏于苦燥,能夠清熱化濕。溫熱藥主要用來治療寒證。比如附子逐寒燥濕、溫助腎陽;肉桂溫中逐寒,偏暖下焦;吳茱萸溫胃散寒,能夠治療胃痛酸吐,痛經(jīng)等。
中藥的“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有些中藥氣味不明顯,稱之為淡味,也把它歸在甘味。還有些藥具有澀味,因為澀與酸常常并存,所以中醫(yī)把澀味也附到酸味上,所以習慣總稱為“五味”。
大家都有吃了芥末感覺辛辣、通竅的體會,這就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fā)散的作用。平時受了點風寒,鼻塞頭痛,熬上一碗姜湯趁熱喝下,人就會感覺輕松很多,這也是辛味中藥發(fā)散風寒的表現(xiàn)。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還慢慢地總結出:酸味藥能夠收斂、澀滯,苦味藥能夠瀉火、燥濕,甘味藥能夠補益、和緩,咸味藥能夠瀉下、軟堅,淡味藥能夠利水滲濕。利用中藥的偏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就能夠達到恢復人體平衡的目的。
除了“氣”、“味”之外,中藥的歸經(jīng)、配伍、升降沉浮都對中藥療效的發(fā)揮產(chǎn)生著重要作用,這些自然特性不是簡單的實驗室分析能夠解釋的。
比如牡蠣,單就其主要成分分析,無非是碳酸鈣,但中醫(yī)認為牡蠣具有重鎮(zhèn)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并且經(jīng)過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究其原因,牡蠣生于水中,其氣寒涼,質(zhì)地較重,味咸而澀,將這些特性綜合起來,加上合理的配伍自然能夠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中藥不可亂吃
前面講到,中藥能夠治病的關鍵就在于其偏性,“是藥就有三分毒”所言不虛。
很多人認為中藥是天然的,有些還是食物,所以是無害的,沒有副作用,即使自己開方配藥也沒有關系,其實這是對中藥認識的誤區(qū)。
中藥“氣”、“味”各不相同,必須結合患者體質(zhì)以及病證綜合考慮。除此之外,中藥大家族中有一些“性格剛猛”的毒藥,比如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等,經(jīng)過醫(yī)生的巧妙炮制、配伍,它們就成為了良藥,能夠迅速糾正人體的偏性。但如果正常人服用以后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中毒癥狀。事實上,各大醫(yī)院每年都會收治一些因為誤服有毒中藥或是過量服用中藥的患者,還有一些患者在使用中藥時,不注意忌口,導致藥物不能充分發(fā)揮其藥效,影響了治療效果,這些都提示我們中藥不可亂吃。
結語:自然界是個大寶庫,中藥大家族就是其中的奇葩。如何充分地利用這筆財富為人類健康服務,是我們中醫(yī)藥界永恒的命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連翹、澤蘭、夏枯草、香附、辛夷、海金沙……這些美麗的名字同屬于一個家族,那就是中藥。這個大家族有來自深山老林的花花草草,也有深埋地下的珍稀礦物,還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千百年來,它們?yōu)橹腥A民族的健康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讓我們走進中藥,了解那些關于中藥的事實和誤解。
中藥是大自然的饋贈
關于中藥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一般認為起源于神農(nóng)氏。在漢代《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泵耖g也有“神農(nóng)嘗百草”的傳說。關于神農(nóng)氏其人的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無法判定,但是“嘗百草”這樣的行為確實是早期人類認知中藥的必然選擇。
面對千差萬別的植物,除了那些氣味濃烈、面目可憎的容易排除之外,其余的古人都親身嘗試。吃到薄荷葉,感覺咽喉清涼舒適;吃到生姜,感覺胃部溫熱;吃了大黃,會引起腹瀉;吃了瓜蒂,可導致嘔吐。時間長了,人們就逐漸懂得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并且有意識地將某些有特性的食物應用于疾病治療,并加以記錄,這就是最原始的中藥知識了。
這種設想在自然界中也能夠找到佐證,熱帶雨林中的猴子,發(fā)瘧疾時會去啃金雞納樹皮,當?shù)厝巳绶ㄅ谥坪蟀l(fā)現(xiàn)金雞納樹皮對人類瘧疾同樣有效,最終科學家從金雞納樹皮提取了治療瘧疾的特效物質(zhì)奎寧;受了傷的海豹,常去尋找一種有促進愈合功能的海藻吃;受了外傷的蛇類,會在特定的野草上來回爬動,利用這種野草的汁液促進傷口愈合。
大量的中藥就是古人在不斷的嘗試和總結中被發(fā)現(xiàn)并使用的,可以說中藥是大自然的寶貴饋贈。
中藥靠什么治病
中藥能夠治病的關鍵在于其偏性,正是依賴這一特性,中藥才能“糾偏求平”,恢復人體內(nèi)在平衡,治愈疾病,這種偏性主要體現(xiàn)在“氣”與“味”兩方面。
中藥的“氣”是指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有些中藥性質(zhì)平和,既不過熱,也不過寒,稱之為“平性”藥。利用中藥的四氣能夠糾正疾病狀態(tài)下人體的寒熱失衡。
寒涼藥主要用于治療熱證。比如石膏、知母可以清氣分熱,用來清熱瀉火;決明子、青葙子可以清肝火而明目;生地、牡丹皮專入血分,起到?jīng)鲅淖饔?;黃連、黃芩偏于苦燥,能夠清熱化濕。溫熱藥主要用來治療寒證。比如附子逐寒燥濕、溫助腎陽;肉桂溫中逐寒,偏暖下焦;吳茱萸溫胃散寒,能夠治療胃痛酸吐,痛經(jīng)等。
中藥的“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有些中藥氣味不明顯,稱之為淡味,也把它歸在甘味。還有些藥具有澀味,因為澀與酸常常并存,所以中醫(yī)把澀味也附到酸味上,所以習慣總稱為“五味”。
大家都有吃了芥末感覺辛辣、通竅的體會,這就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fā)散的作用。平時受了點風寒,鼻塞頭痛,熬上一碗姜湯趁熱喝下,人就會感覺輕松很多,這也是辛味中藥發(fā)散風寒的表現(xiàn)。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還慢慢地總結出:酸味藥能夠收斂、澀滯,苦味藥能夠瀉火、燥濕,甘味藥能夠補益、和緩,咸味藥能夠瀉下、軟堅,淡味藥能夠利水滲濕。利用中藥的偏性,“制而用之,變而通之”就能夠達到恢復人體平衡的目的。
除了“氣”、“味”之外,中藥的歸經(jīng)、配伍、升降沉浮都對中藥療效的發(fā)揮產(chǎn)生著重要作用,這些自然特性不是簡單的實驗室分析能夠解釋的。
比如牡蠣,單就其主要成分分析,無非是碳酸鈣,但中醫(yī)認為牡蠣具有重鎮(zhèn)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并且經(jīng)過臨床驗證,療效確切。究其原因,牡蠣生于水中,其氣寒涼,質(zhì)地較重,味咸而澀,將這些特性綜合起來,加上合理的配伍自然能夠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中藥不可亂吃
前面講到,中藥能夠治病的關鍵就在于其偏性,“是藥就有三分毒”所言不虛。
很多人認為中藥是天然的,有些還是食物,所以是無害的,沒有副作用,即使自己開方配藥也沒有關系,其實這是對中藥認識的誤區(qū)。
中藥“氣”、“味”各不相同,必須結合患者體質(zhì)以及病證綜合考慮。除此之外,中藥大家族中有一些“性格剛猛”的毒藥,比如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等,經(jīng)過醫(yī)生的巧妙炮制、配伍,它們就成為了良藥,能夠迅速糾正人體的偏性。但如果正常人服用以后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中毒癥狀。事實上,各大醫(yī)院每年都會收治一些因為誤服有毒中藥或是過量服用中藥的患者,還有一些患者在使用中藥時,不注意忌口,導致藥物不能充分發(fā)揮其藥效,影響了治療效果,這些都提示我們中藥不可亂吃。
結語:自然界是個大寶庫,中藥大家族就是其中的奇葩。如何充分地利用這筆財富為人類健康服務,是我們中醫(yī)藥界永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