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喂小兒中藥要講方法

    由于中藥副作用小,很多家長在孩子患病時選擇用中藥,但給患兒喂中藥尤其是湯藥是家長們普遍感到頭痛的事情。其實,只要按照小兒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掌握恰當?shù)奈狗椒ǎo小兒喂中藥并不難。

    1歲以下小兒:胃容量較小,藥物應(yīng)濃煎至50~70毫升,每次10毫升,分5~6次喂服。這時的小兒其味覺反射尚未完全形成,可將中藥湯液裝在奶瓶里,讓患兒吸吮。一般應(yīng)先喂藥后再喂奶。對于體質(zhì)差的小兒,也可用魚肝油滴管慢慢滴入。新生兒吸吮能力差,吞咽動作慢,喂服時要耐心、細致,并注意觀察面色和呼吸,防止藥物嗆入氣管。

    1~3歲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約150毫升,每次30~40毫升,分4~5次服用。這個時期的小兒味覺非常敏感,對苦味特別反感,往往食入即吐。在不影響藥物療效的情況下,可在藥物內(nèi)加入冰糖等調(diào)味品,以減輕其苦味。喂服法多采取被動給藥法,即將病兒抱成半臥位,頭部抬高,頸部墊上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軟管吸滿中藥,將管口放在病兒口腔黏膜與臼齒間慢慢擠滴。因體位的作用,藥液會慢慢進入口內(nèi)而咽下。如果小兒含在口中不肯吞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兒兩頰,以促使其吞咽。喂服時,應(yīng)注意小兒吞咽速度,若出現(xiàn)嗆咳,要立即停服,并抱起輕拍背部,以使藥液咳出氣管。

    3歲以上小兒:每天的中藥量為300~400毫升,每次80~100毫升,分3~4次服完。這時小兒大多數(shù)都具有自己服藥的能力。因此,對這類小兒要循循誘導(dǎo)、耐心解釋,不要輕易打罵患兒,以免使患兒產(chǎn)生對抗情緒。要積極鼓勵患兒吃藥,并在服藥后獎賞一些平時喜愛吃的食品,使小兒養(yǎng)成良好的服藥習慣。若經(jīng)耐心勸說無效,也可采用被動給藥法。

    應(yīng)指出的是,被動給藥時不能捏鼻子硬灌或?qū)⑺幰号c乳汁混在一起服用。捏鼻子灌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引起肺部感染,甚至窒息死亡;藥物與乳汁混在一起,很易產(chǎn)生凝結(jié)現(xiàn)象,降低藥物的療效。此外,讓媽媽替孩子吃藥的“過奶”方法也不科學,因為從奶汁中分泌的藥物成分非常少,達不到治療的效果。(錢振興)

更多中藥材
  • 很多的朋友平時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藥的時候喜歡一次性煮出好多來,然后用專業(yè)的塑封袋進行包裝以后儲存,然后平時在喝的時候,取出一份進行加熱,這樣會節(jié)約很多的時間,但是中藥材長時間的存放以后,它的藥效可能會有所下降,并且還可能會出現(xiàn)有霉變的可能......
  • 鐵莧菜,是鄉(xiāng)下田間地頭常出現(xiàn)的一種植物,很多農(nóng)村人常把它當做下飯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卻不知道鐵莧菜也是一種很好的藥物,鐵莧菜:別名人莧、血見愁、海蚌含珠、撮斗裝珍珠等,屬大戟科鐵莧菜屬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黃麻素,人們對它褒貶不一 ,很多人對它產(chǎn)生抗拒和厭惡,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對它認識不夠全面,麻黃素是麻黃(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堿,在古代中國醫(yī)學的《傷寒論》中巳作為生草藥用于治療,1887年由長井長義進行了結(jié)晶分離,本......
  • 我們常說的中藥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樣的藥材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藥材雖不同,但組合在一起卻對治療疾病有著更好的療效,麻黃桂枝湯就是由不同成份組成的一種中藥,它對人的身體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廣大的朋友們所信賴和推崇,麻黃桂枝湯在醫(yī)學上也同樣發(fā)揮......
  • 大家一看名字,麻黃根和麻黃根本就是一種東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種有許多,然而他們有時并不是同一種植物,就像麻黃根和麻黃兩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們來看一下麻黃根和麻黃的區(qū)別,麻黃,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腫;麻黃根,治陽虛自汗和陰虛盜汗;兩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