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卓思源 安徽省中醫(yī)院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兩種方法。反治即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方法,又稱從治,常見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
安徽中醫(yī)學院徐經世主任醫(yī)師提出以酸治酸是一種反治方法,胃脘疾病出現(xiàn)泛酸、呃逆等癥,可用烏梅、五味子、訶子等藥,但這種泛酸等癥的胃脘疾病表現(xiàn),實際上由于肝郁日久、肝陰虧虛、肝氣橫逆犯胃所致。此時運用酸性藥滋肝陰、斂肝氣,治其病本,可消除泛酸、呃逆等癥。
典型醫(yī)案:周某,女,57歲,2007年7月26日初診?;颊邍啔馔趟嵋延?0多年,時輕時重,伴右脅隱痛、乏力。曾經胃鏡檢查提示膽汁返流性胃炎,視其形體瘦弱,有冠心病和脂肪肝病史,診脈細弦而右大于左,舌暗淡苔薄黃,以脈癥分析乃系肝郁日久、木乘土位、氣機橫逆之象,治用滋肝斂酸、降逆和胃、轉順氣機為宜。
方藥:姜竹茹10克、陳枳殼12克、茯神20克、石斛15克、北沙參20克、炒川連3克、姜半夏12克、炒訶子15克、炒白芍20克、代赭石15克、炒丹參15克、白檀香6克(10劑)。
藥到病除,至今未再復發(fā),堪為奇效。
按:吞酸一癥,昔河間認為主熱,東垣認為主寒。徐經世認為該病由肝郁日久、肝陰虧虛、肝氣橫逆犯胃所致,且合并胃失通降,膽隨胃降的機能失權,遂出現(xiàn)膽汁返流。故《靈樞·四時氣》有云“邪在膽,逆在胃……”和后世“肝隨脾升、膽隨胃降”之理均說明脾胃升降與肝膽有直接關系,所以治療此例吞酸擬用滋肝斂酸,鎮(zhèn)逆和胃,轉順氣機之劑較為切體。方用一貫煎和溫膽湯之意以滋肝斂酸、降逆和胃、轉順氣機,并佐黃連以辛通苦降,抑制肝木,而代赭石與檀香同伍則可行氣降逆,使膽胃和諧,則收全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卓思源 安徽省中醫(yī)院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兩種方法。反治即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方法,又稱從治,常見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
安徽中醫(yī)學院徐經世主任醫(yī)師提出以酸治酸是一種反治方法,胃脘疾病出現(xiàn)泛酸、呃逆等癥,可用烏梅、五味子、訶子等藥,但這種泛酸等癥的胃脘疾病表現(xiàn),實際上由于肝郁日久、肝陰虧虛、肝氣橫逆犯胃所致。此時運用酸性藥滋肝陰、斂肝氣,治其病本,可消除泛酸、呃逆等癥。
典型醫(yī)案:周某,女,57歲,2007年7月26日初診?;颊邍啔馔趟嵋延?0多年,時輕時重,伴右脅隱痛、乏力。曾經胃鏡檢查提示膽汁返流性胃炎,視其形體瘦弱,有冠心病和脂肪肝病史,診脈細弦而右大于左,舌暗淡苔薄黃,以脈癥分析乃系肝郁日久、木乘土位、氣機橫逆之象,治用滋肝斂酸、降逆和胃、轉順氣機為宜。
方藥:姜竹茹10克、陳枳殼12克、茯神20克、石斛15克、北沙參20克、炒川連3克、姜半夏12克、炒訶子15克、炒白芍20克、代赭石15克、炒丹參15克、白檀香6克(10劑)。
藥到病除,至今未再復發(fā),堪為奇效。
按:吞酸一癥,昔河間認為主熱,東垣認為主寒。徐經世認為該病由肝郁日久、肝陰虧虛、肝氣橫逆犯胃所致,且合并胃失通降,膽隨胃降的機能失權,遂出現(xiàn)膽汁返流。故《靈樞·四時氣》有云“邪在膽,逆在胃……”和后世“肝隨脾升、膽隨胃降”之理均說明脾胃升降與肝膽有直接關系,所以治療此例吞酸擬用滋肝斂酸,鎮(zhèn)逆和胃,轉順氣機之劑較為切體。方用一貫煎和溫膽湯之意以滋肝斂酸、降逆和胃、轉順氣機,并佐黃連以辛通苦降,抑制肝木,而代赭石與檀香同伍則可行氣降逆,使膽胃和諧,則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