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李福?!『颖笔”6ㄊ幸卓h中醫(yī)院
2007年開始,我跟隨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學習,充分感受到了大醫(yī)的診病理念,通過學習,自己對老師的治學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臨床診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一年后我參加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考試,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這得益于路老的點撥。為了進一步學習路老的學術(shù)思想,完成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安排的研修任務,從2009年開始,我又開始跟路老學習,現(xiàn)將學習中自己的點滴體悟記錄下來,供同道討論。
張某,女,60歲。全身浮腫,蛋白尿多年,腰膝酸痛怕冷、面色少華,舌胖、質(zhì)暗紅,苔少,脈弦細滑。我問過診后(路老看病前要先經(jīng)我們問診寫病歷),心想本病似屬腎陽虛衰,水失氣化所致,應溫陽利水為主,使用桂附類藥物。路老看過病人,對我們說“看他舌苔甚少,當屬陰虧之象”處方:五爪龍30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5克,防風10克,黃精12克,山藥15克,玉竹10克,丹參15克,炒麥冬12克,制首烏12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5克,炒菟絲子15克,芡實18克,川懷牛膝15克。另加服杞菊地黃丸。
看過路老方子后,我就想,方中用了滋補腎陰和填精之品,以調(diào)整蛋白漏出過多之偏,還有溫陽利水健脾固精之藥,以調(diào)整水液代謝失常,防止陰精進一步丟失,其中補陰藥明顯多于補陽藥,此乃陰陽互根之道。
世間萬物,皆分陰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還能相互轉(zhuǎn)化,自然界如此,社會如此,人體也如此。能掌握人體陰陽之道,就能明白中醫(yī)治病的道理。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用了大量篇幅,闡述了陰陽學說,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記得在上大學時,我的內(nèi)科老師在講課前給我們先說了一句話,“今后你們誰能把陰陽分清,就快學好中醫(yī)了”,當時聽了很不以為然,后來到了臨床后,遇到疑難病,辨證困難時,就越來越理解老師這句話的含義了。
過去,中醫(yī)將人體分成若干體質(zhì),有陰虛型、陽虛型等等,但具體到某個人講,沒有一個具體標準,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還可相互轉(zhuǎn)化,是其常道,所以有許多人往往是幾種體質(zhì)相結(jié)合,這就給我們辨證增加了難度。在治療疾病時,更應該掌握好陰陽之道。自然界中,春夏陽氣旺,也有天氣陰霾之際,秋冬陰氣盛,亦有陽光普照之時,且陰陽二氣旺到一定程度,就預示著另一方增長的開始。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太極圖,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何將陰陽之道運用到人體,駕馭其平衡之術(shù),確為醫(yī)之王道。
就這一位病人講,浮腫、腰酸怕冷,確為陽虛之侯,但細觀其舌脈,又有明顯的陰虧之象,說明病始于陽虛,日久累及于陰,所謂“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由于陽虛,衛(wèi)外不固,使陰精不能內(nèi)守,至陰陽兩虛。路老最終以舌脈為依據(jù),參考癥狀表現(xiàn),制定了治療方向,這體現(xiàn)了兩方面意義:1.古人講,“證有假而脈無假,脈有疑似而舌苔存真”,說明舌苔望診最具客觀性;2.在陰陽偏頗癥候疑似之時,可陰陽雙調(diào),把握平衡,所謂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正如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所言,“善補陽者,須陰中求陽,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須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敝劣谡{(diào)補陰陽藥物搭配量之多少、味之多寡,就要看醫(yī)生臨證掌握了,其中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李福?!『颖笔”6ㄊ幸卓h中醫(yī)院
2007年開始,我跟隨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學習,充分感受到了大醫(yī)的診病理念,通過學習,自己對老師的治學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臨床診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一年后我參加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考試,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這得益于路老的點撥。為了進一步學習路老的學術(shù)思想,完成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安排的研修任務,從2009年開始,我又開始跟路老學習,現(xiàn)將學習中自己的點滴體悟記錄下來,供同道討論。
張某,女,60歲。全身浮腫,蛋白尿多年,腰膝酸痛怕冷、面色少華,舌胖、質(zhì)暗紅,苔少,脈弦細滑。我問過診后(路老看病前要先經(jīng)我們問診寫病歷),心想本病似屬腎陽虛衰,水失氣化所致,應溫陽利水為主,使用桂附類藥物。路老看過病人,對我們說“看他舌苔甚少,當屬陰虧之象”處方:五爪龍30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5克,防風10克,黃精12克,山藥15克,玉竹10克,丹參15克,炒麥冬12克,制首烏12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5克,炒菟絲子15克,芡實18克,川懷牛膝15克。另加服杞菊地黃丸。
看過路老方子后,我就想,方中用了滋補腎陰和填精之品,以調(diào)整蛋白漏出過多之偏,還有溫陽利水健脾固精之藥,以調(diào)整水液代謝失常,防止陰精進一步丟失,其中補陰藥明顯多于補陽藥,此乃陰陽互根之道。
世間萬物,皆分陰陽,二者既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還能相互轉(zhuǎn)化,自然界如此,社會如此,人體也如此。能掌握人體陰陽之道,就能明白中醫(yī)治病的道理。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用了大量篇幅,闡述了陰陽學說,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記得在上大學時,我的內(nèi)科老師在講課前給我們先說了一句話,“今后你們誰能把陰陽分清,就快學好中醫(yī)了”,當時聽了很不以為然,后來到了臨床后,遇到疑難病,辨證困難時,就越來越理解老師這句話的含義了。
過去,中醫(yī)將人體分成若干體質(zhì),有陰虛型、陽虛型等等,但具體到某個人講,沒有一個具體標準,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二者還可相互轉(zhuǎn)化,是其常道,所以有許多人往往是幾種體質(zhì)相結(jié)合,這就給我們辨證增加了難度。在治療疾病時,更應該掌握好陰陽之道。自然界中,春夏陽氣旺,也有天氣陰霾之際,秋冬陰氣盛,亦有陽光普照之時,且陰陽二氣旺到一定程度,就預示著另一方增長的開始。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太極圖,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何將陰陽之道運用到人體,駕馭其平衡之術(shù),確為醫(yī)之王道。
就這一位病人講,浮腫、腰酸怕冷,確為陽虛之侯,但細觀其舌脈,又有明顯的陰虧之象,說明病始于陽虛,日久累及于陰,所謂“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由于陽虛,衛(wèi)外不固,使陰精不能內(nèi)守,至陰陽兩虛。路老最終以舌脈為依據(jù),參考癥狀表現(xiàn),制定了治療方向,這體現(xiàn)了兩方面意義:1.古人講,“證有假而脈無假,脈有疑似而舌苔存真”,說明舌苔望診最具客觀性;2.在陰陽偏頗癥候疑似之時,可陰陽雙調(diào),把握平衡,所謂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正如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所言,“善補陽者,須陰中求陽,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須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敝劣谡{(diào)補陰陽藥物搭配量之多少、味之多寡,就要看醫(yī)生臨證掌握了,其中道理,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