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洪文旭 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不能阻止胃或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癥,為食管炎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本病常與胃炎、消化性潰瘍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單獨存在。臨床主要癥狀為吞酸,吐酸,胸骨后燒灼樣疼痛不適,以及吞咽困難,甚至吐血。為胃或腹內(nèi)壓增高,食管下括約肌松弛引起。病理改變見食管黏膜充血、水腫、變脆易出血,甚至上皮剝脫、糜爛和潰瘍,終至食管攣縮、狹窄或穿透性潰瘍。通過食管內(nèi)壓力測定、pH測定、食管內(nèi)窺鏡及活檢可幫助診斷。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反胃”、“噎膈”、“嘔吐”、“吞酸”等證范疇。其發(fā)生與飲食、情志等因素有關(guān)。病初可見嘔吐,吐酸,胸膈阻悶、灼痛等癥,食管反流日久,可見噎食(吞咽不利)、膈證(食不下行)。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肝郁氣滯 由于七情內(nèi)傷,怒氣及肝,升降失常,氣滯胸脅,阻于胃脘而致。癥見噯氣頻發(fā),心煩易怒,胸悶氣促,偶爾疼痛,與情緒相關(guān)。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選橘皮竹茹湯化裁,藥用橘皮、竹茹、柿蒂、木香、沉香、白豆蔻、砂仁、柴胡、郁金、白術(shù)、白芍、生姜等。
肝胃不和 由于惱怒傷肝,失于疏泄,犯及胃腑,胃氣不降,上逆食管而致。癥見吞咽梗噎,胸膈灼熱,兩脅悶痛,泛酸噯氣,胃中嘈雜。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和胃,理氣降逆。方選旋覆代赭湯化裁,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陳皮、半夏、茯苓、黃連、吳茱萸、烏藥、延胡索、蘇梗、蒲公英等。
痰濕交阻 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脾失健運,水濕化痰,阻滯于胃而致。癥見吞咽不利,胸膈灼痛,脘悶嘔惡,心悸頭暈,身體沉困。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滑濡。治宜化痰開郁,降逆和胃。方選啟膈散化裁,藥用丹參、郁金、砂仁、茯苓、瓜蔞、蒼術(shù)、香櫞、佛手、萊菔子、煅瓦楞、金果欖、膽南星等。
氣滯血瘀 由于患病日久,體質(zhì)虛弱,影響氣血,氣機不暢,血行失常而致。癥見胃脘嘈雜,噯氣泛酸,胸脅疼痛,食少乏力,失眠多夢。舌質(zhì)暗紅,苔少,脈沉細而澀。治宜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方選血府逐瘀湯化裁,藥用當歸、赤芍、川芎、生地、桃仁、紅花、牛膝、枳殼、甘松、香附、延胡索、娑羅子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洪文旭 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不能阻止胃或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癥,為食管炎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本病常與胃炎、消化性潰瘍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單獨存在。臨床主要癥狀為吞酸,吐酸,胸骨后燒灼樣疼痛不適,以及吞咽困難,甚至吐血。為胃或腹內(nèi)壓增高,食管下括約肌松弛引起。病理改變見食管黏膜充血、水腫、變脆易出血,甚至上皮剝脫、糜爛和潰瘍,終至食管攣縮、狹窄或穿透性潰瘍。通過食管內(nèi)壓力測定、pH測定、食管內(nèi)窺鏡及活檢可幫助診斷。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反胃”、“噎膈”、“嘔吐”、“吞酸”等證范疇。其發(fā)生與飲食、情志等因素有關(guān)。病初可見嘔吐,吐酸,胸膈阻悶、灼痛等癥,食管反流日久,可見噎食(吞咽不利)、膈證(食不下行)。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肝郁氣滯 由于七情內(nèi)傷,怒氣及肝,升降失常,氣滯胸脅,阻于胃脘而致。癥見噯氣頻發(fā),心煩易怒,胸悶氣促,偶爾疼痛,與情緒相關(guān)。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選橘皮竹茹湯化裁,藥用橘皮、竹茹、柿蒂、木香、沉香、白豆蔻、砂仁、柴胡、郁金、白術(shù)、白芍、生姜等。
肝胃不和 由于惱怒傷肝,失于疏泄,犯及胃腑,胃氣不降,上逆食管而致。癥見吞咽梗噎,胸膈灼熱,兩脅悶痛,泛酸噯氣,胃中嘈雜。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和胃,理氣降逆。方選旋覆代赭湯化裁,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陳皮、半夏、茯苓、黃連、吳茱萸、烏藥、延胡索、蘇梗、蒲公英等。
痰濕交阻 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脾失健運,水濕化痰,阻滯于胃而致。癥見吞咽不利,胸膈灼痛,脘悶嘔惡,心悸頭暈,身體沉困。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滑濡。治宜化痰開郁,降逆和胃。方選啟膈散化裁,藥用丹參、郁金、砂仁、茯苓、瓜蔞、蒼術(shù)、香櫞、佛手、萊菔子、煅瓦楞、金果欖、膽南星等。
氣滯血瘀 由于患病日久,體質(zhì)虛弱,影響氣血,氣機不暢,血行失常而致。癥見胃脘嘈雜,噯氣泛酸,胸脅疼痛,食少乏力,失眠多夢。舌質(zhì)暗紅,苔少,脈沉細而澀。治宜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方選血府逐瘀湯化裁,藥用當歸、赤芍、川芎、生地、桃仁、紅花、牛膝、枳殼、甘松、香附、延胡索、娑羅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