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參1千克(無(wú)力者,以制洋參代之)茯苓1千克 龜版(另熬膠)500克 烏骨雞1對(duì) 鱉甲500克(另熬膠)牡蠣500克 鮑魚1千克 海參1千克 白芍1千克 五味子250克 麥冬1千克(不去心)羊腰子8對(duì) 豬骨髓500克 雞子黃20枚 阿膠1千克 蓮子1千克 芡實(shí)1.5千克 熟地黃1.5千克 沙苑蒺藜500克 白蜜500克 枸杞子(炒黑)500克
上藥分四銅鍋(忌鐵器,攪用銅勺),以有情歸有情者二、無(wú)情歸無(wú)情者二,文火細(xì)煉三晝夜,去滓;再熬六晝夜,陸續(xù)合為一鍋,煎煉成膏,末下三膠礦合蜜和勻,以方中茯苓、白芍、蓮子、芡實(shí)為細(xì)末,合膏為丸。
治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晝涼在熱,成于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者。
每服6克,漸加至9克,一日三次,約一日30克,期年為度。
肝虛而熱者,加天冬500克,桑寄生500克,同熬膏,再加鹿茸750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人參1千克(無(wú)力者,以制洋參代之)茯苓1千克 龜版(另熬膠)500克 烏骨雞1對(duì) 鱉甲500克(另熬膠)牡蠣500克 鮑魚1千克 海參1千克 白芍1千克 五味子250克 麥冬1千克(不去心)羊腰子8對(duì) 豬骨髓500克 雞子黃20枚 阿膠1千克 蓮子1千克 芡實(shí)1.5千克 熟地黃1.5千克 沙苑蒺藜500克 白蜜500克 枸杞子(炒黑)500克
制法上藥分四銅鍋(忌鐵器,攪用銅勺),以有情歸有情者二、無(wú)情歸無(wú)情者二,文火細(xì)煉三晝夜,去滓;再熬六晝夜,陸續(xù)合為一鍋,煎煉成膏,末下三膠礦合蜜和勻,以方中茯苓、白芍、蓮子、芡實(shí)為細(xì)末,合膏為丸。
功能主治治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晝涼在熱,成于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漸加至9克,一日三次,約一日30克,期年為度。
肝虛而熱者,加天冬500克,桑寄生500克,同熬膏,再加鹿茸750克。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