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陽和湯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處方

    熟地黃30克 麻黃1.5克 鹿角膠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藥理作用

    對結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1(11):41,據對5例頑固結核病例的痰培養(yǎng)進行抑菌試驗,證實本方確有抑制結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種藥物單用則無作用或作用不明顯。

    功能主治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治陽虛寒凝而成之流注、陰疽、脫疽、鶴膝風、石疽、貼骨疽等漫腫無頭,平塌白陷,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現(xiàn)用于骨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無菌性肌肉深部膿腫、坐骨神經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哮喘、腹膜結核、婦女乳腺小葉增生、痛經等證屬陽虛寒凝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瘡瘍陽證、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均忌用。

    備注

    方中重用熟地大補營血為君;鹿角膠生精補髓,養(yǎng)血溫陽為臣;姜炭破陰和陽,肉桂溫經通脈,白芥子消痰散結,麻黃調血脈,通腠理,均以為佐;生甘草解膿毒而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陽回陰消,血脈宣通,用于陰寒之證,猶如離照當空,陰霾四散,故名"陽和湯"。

    摘錄《外科全生集》鄭藝文方:陽和湯處方

    熟地黃30克,鹿角膠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姜1.5克,麻黃1.5克,白芥子6克。

    功能主治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主陽虛血虧,陰寒內滯。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鄭藝文方《外科證治全生集》:陽和湯配方組成

    熟地黃一兩(30克);白芥子炒,研,二錢(6克);鹿角膠三錢(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錢(3克);麻黃五分(2克);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錢(3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继幝[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或脫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痰核、瘰疬等屬于陰證者。

    方解

    陽和湯證為陽虛血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痹阻肌肉、筋骨、關節(jié)、經脈所致。營血虛弱,寒凝痰滯,氣血不暢,故局部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并見全身虛寒證候;寒為陰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滯以療其標。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陰血,填精益髓,此為“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化有充足的物質基礎;配用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藥合用,養(yǎng)血助陽,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寒凝濕滯,非溫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溫陽散寒通血脈,以治其標,共為臣藥。用少量麻黃,開腠理,以宣散體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濕,宣通氣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兩藥合用,既宣通氣血,又令熟地黃、鹿角膠補而不滯,共為佐藥。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藥與滋補藥配伍,使寒濕得宣而不傷正,精血得充而不戀邪,用治陰疽,可化陰凝而布陽和,故名“陽和湯”。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陽和湯為治外科陰證之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以患部不紅、不熱、漫腫、酸痛、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陽和湯常用于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腫等屬血虛寒凝者。

    注意

    陽證瘡瘍忌用。

    方歌

    陽和熟地鹿角膠,白芥桂姜麻黃草,溫陽補血散寒滯,陰疽瘡瘍服之消。

    摘錄《外科證治全生集》
更多中藥材
  • 《普濟方》卷九十三引《博濟方》:寶命丹處方牛黃15克(少7.5克亦得)蝎1個(全者)附子(生用,去皮)30克 天南星15克 五靈脂15克制法上藥五味,并生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主癱瘓風及軟風。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一呷許磨化后,......
  • 處方紫蘇葉30g 桑葉30g 前胡60g 浙貝母30g 麻黃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陳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黃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殼(麩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黃3g性狀為灰綠色......
  • 別名金砂散處方雄黃1分,茯苓1分,人參1分,馬牙消1分,朱砂(研,水飛過)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諸風驚涎發(fā)搐。用法用量熟水下半錢;1歲以下1字。摘錄《幼幼新書》卷八引《譚氏殊圣方》......
  • 處方朱砂1兩(研,水飛),雄黃1兩(研,水飛),黃丹1分(研),苦藥子1分,續(xù)隨子1分(去皮毛),山豆根1兩(生),蜈蚣2條(1條微炙,1條生用),斑蝥1分(去頭翅足,半生半炒),巴豆2分(去皮膜,出油盡),麝香2分(研)。制法上為末,拌研......
  • 處方當歸2兩(酒洗),黃連4兩(用,吳茱萸1兩煎湯、浸),白芍2兩(炒),白術1兩(土炒),山楂肉1兩,石蓮子1兩,蒼術1兩(米泔水浸,炒),枳殼3錢(炒),麥芽1兩(炒),神曲1兩(炒),肉豆蔻1兩(面包煨),木香1兩(忌見火)。制法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