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葶藶丸

    《外臺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52.5克(生用)牽牛子 澤漆葉 海藻(洗去咸,炙)昆布(如前炙)桑根白皮(炙)甘遂(熬)椒目 郁李仁(去皮)各22克 桂心7.5克

    制法

    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一日二次,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30克,赤小豆10克,通草6克(切),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煎湯送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生蔥。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外臺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葶藶丸別名

    二利丸(《外臺秘要》卷二十)。

    處方

    葶藶270克(熬)吳茱萸270克

    制法

    上藥二味,各別搗篩,加蜜拌和,更搗二萬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一日三次,不知增之,當以小便利為候。

    摘錄《外臺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全生指迷方》卷四: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炒)續(xù)隨子(去皮,研)各15克 干筍30克

    制法

    上藥共為細末,熟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瀉肺利水。治婦人小便不利,身面浮腫,水乘于血,致經(jīng)水不行者。

    用法用量

    每次7粒,煎扁竹湯送下。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葶藶丸別名

    墜涎葶藶子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處方

    甜葶藶(隔紙炒)黑牽牛(炒)漢防己 杏仁(炒,去皮、尖)各3克

    制法

    上藥將前三味研末,入杏仁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宣肺平喘利水。治乳食沖肺,咳嗽痰喘,面赤。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用生姜湯送下。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普濟本事方》卷四: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15克(炒令香)郁李仁(浸,去皮、尖,熬紫色,稱)22克(與葶藶二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15克 牽牛子15克(一半生用,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桑白皮(蜜炙,銼)羌活(洗去土)漢防己 陳橘皮(去白)澤瀉各22克

    制法

    上為細末,與前二味同研,煉蜜和入臼內(nèi)杵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腹中濕熱,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腹時用生姜、橘皮湯送下,每日二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為度。

    摘錄《普濟本事方》卷四《圣濟總錄》卷一八四: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紙上微炒)半兩,蕓苔子(揀凈)1兩,馬兜鈴(銼)1兩,紫菀(去苗土)1兩,人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0枚,皂莢(酥炙,去黑皮及子)半兩,白前1兩,甘草(炙,銼)1兩,防己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乳石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八四《圣惠》卷五十四: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搗如膏),漢防己1兩(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搗如膏)。

    制法

    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卒身面四肢浮腫,喘息急。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橘皮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外臺》卷十九引唐臨方:葶藶丸別名

    葶藶牽牛丸

    處方

    葶藶子7分(生用),牽牛子3分,澤漆葉3分,海藻(洗去咸,炙)3分,昆布(如上炙)3分,桑根白皮(炙)3分,甘遂(熬)3分,椒目3分,郁李仁3分(去皮),桂心1分。

    制法

    上為末,揀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氣及腳并虛腫。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合,赤小豆1合,通草1兩(切),水2升,煮取1升送下,1日2次。

    注意

    忌生蔥。

    摘錄《外臺》卷十九引唐臨方《醫(yī)心方》卷八引唐臨方: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5兩(緩火熬令紫色),杏仁2兩半(去皮尖,熬令紫色),大棗30枚(去皮,搗取肉)。

    制法

    上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腳氣。小便澀,少腹?jié)M,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

    平旦空腹服8-9丸,晚間服5丸,2日后小便當利,3-4日后平旦服5丸,晚間服5丸,以白飲送下。

    注意

    忌食咸膩之物。

    摘錄《醫(yī)心方》卷八引唐臨方《圣惠》卷五十四: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1兩半(隔紙炒令紫色,更別研如膏),甘遂1兩(煨令微黃),牽牛子1兩(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羌活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氣水。腫滿喘急,大小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以溫水送下。長取利2-3行,以愈為度。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圣濟總錄》卷七十九:葶藶丸處方

    葶藶(隔紙炒)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

    制法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石水。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米飲送下,日3夜1。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圣惠》卷三十六:葶藶丸別名

    葶藶膏

    處方

    甜葶藶1兩(長流水洗凈,微火熬,搗為末),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鹽花2錢。

    制法

    上為末,更入臘月豬脂1錢,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

    功能主治

    耳聾,耳中常有聲哄哄聲者。

    用法用量

    葶藶膏(《圣濟總錄》卷一一四)?!妒備洝繁痉接梅ǎ荷蠐v研極爛,入豬膏中,以銀器盛,慢火煎成膏,傾入瓷盒中。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注意

    一百日內(nèi),慎一切毒、魚、肉、生冷、滑膩等。

    摘錄《圣惠》卷三十六《圣惠》卷六:葶藶丸別名

    甜葶藶丸

    處方

    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貝母1兩(煨令微黃,搗末),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皂莢2兩(捶碎,以酒5合揉取汁,煎成膏)。

    制法

    上為末,以皂莢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氣喘急,痰壅悶亂。肺癰。

    用法用量

    甜葶藶丸(《圣濟總錄》卷五十)。

    摘錄《圣惠》卷六《圣惠》卷六: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馬兜鈴1兩,漢防己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雞子黃5枚(瀉紙上焙干為末),皂莢(無蛀者,小便浸2宿后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搗末)1兩。

    制法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氣喘促煩熱,面目浮腫,大腸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圣惠》卷六: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3-7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牽牛子1兩(微炒),漢防己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臟氣實,心胸壅悶,咳嗽喘促,大腸氣滯。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六方出《外臺》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4分(好者,熬令紫色),甘草4分(炙),杏仁4分,海蛤4分(別研如面),郁李仁4分,漢防己5分,吳茱萸2分,檳榔6分,大黃7分。

    制法

    上為散,合研令調(diào)和,取蒸餅中棗膏2分,去皮攪和白蜜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腳氣沖心,肺氣喘急,及水氣臥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服,漸漸加至下泄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

    注意

    忌海藻、菘菜。

    摘錄方出《外臺》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見《普濟方》卷二四四《麻癥集成》卷三:葶藶丸處方

    炒葶藶子、杏仁、防己(酒洗)、茯苓、白牽牛、蘿菔子。

    制法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

    麻疹沒后,水入肺,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食后白水送服。

    摘錄《麻癥集成》卷三《圣濟總錄》卷八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微炒)半兩,防己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郁李仁半兩,紫蘇子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氣,通身黃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麝香酒送下,1日3次。以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麻科活人》卷五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隔紙略炒)、漢防己、牽牛子(略炒)、杏仁(去皮尖油)、萊菔子。

    功能主治

    麻出氣喘,將成龜胸。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據(jù)劑型,當作“葶藶湯”。

    大便溏滑者,除牽牛。

    摘錄《麻科活人》卷五十《本事》卷四: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半兩(炒令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熬紫色,秤3分,2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術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赤茯苓(去皮)3分,桑白皮(蜜炙,銼)3分,羌活(洗去土)3分,漢防己3分,陳橘皮(去白)3分,澤瀉3分。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腹中有濕熱氣,目下作腫,如新臥起蠶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陰也,標在肺,肺者太陰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沖,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

    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為度。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甜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性能行水下氣;郁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白術氣味甘溫,入足太陰;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陽,善能行水;桑白皮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太陽;漢防己氣味苦辛平,入足太陽,能行下焦,祛風利濕;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陳橘皮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澤瀉氣味苦咸平,入足太陽。此藥因濕熱浮腫,本病在腎,標病在肺,致中滿氣急、咳喘不得臥者,非利濕行水,不能效也。送藥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則在上之邪從汗而去,在下之邪從溲而去也。

    摘錄《本事》卷四《蘭室秘藏》卷上:葶藶丸別名

    人參順氣飲子

    處方

    半夏(洗)5分,厚樸(炙)5分,石膏5分,青皮5分,當歸身7分,白豆蔻仁1錢,縮砂1錢,茵陳(酒制)1錢,干葛1錢,炙甘草3錢,羌活3錢,黃芩(一半酒洗,一半炒)3錢,苦葶藶(酒洗,炒)3錢,人參3錢,柴胡3錢,獨活3錢。

    制法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米大。

    功能主治

    心下痞,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臨臥用一口湯送下。

    摘錄《蘭室秘藏》卷上《御藥院方》卷八:葶藶丸處方

    苦葶藶半兩(微炒,研細),郁李仁(去皮,研)3分,赤茯苓(去皮心)3分,桑白皮(銼,炙)3分,黑牽牛(生,取頭末)半兩,漢防己2分,川羌活2分,陳橘皮(湯浸洗,去白,焙干)2分,澤瀉2分,白術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受濕,流于四肢,足脛浮腫,小便澀少。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八《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端效方》:葶藶丸處方

    苦葶藶(炒)半兩,桑白皮(切,炒)半兩,枳殼(麩炒),木通半兩,檳榔3錢,木香3錢。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疸黃腫,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以橘皮湯送下,1日3次。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端效方》《普濟方》卷一八三: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6兩(熬紫色),干棗10枚。

    制法

    上葶藶子搗如泥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上氣。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將干棗劈碎,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食后送服,1日2次。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三《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炒)1兩,黑豆(炒)1兩,杏仁(去皮尖,炒,另研)1兩,漢防己1兩。

    制法

    上為末,入杏膏蒸陳棗肉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乳食傷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乳食后或臨臥以淡姜湯送下。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九《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半兩(微炒)。

    制法

    上杵如泥,入棗肉再杵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小兒水氣腹腫,小便澀滯。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晚后棗湯送下。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外臺》卷十一引《近效方》: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隔紙炒)1兩,栝樓仁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黃)1兩,漢防己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成水病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茯苓煎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外臺》卷十一引《近效方》《圣濟總錄》卷一五三:葶藶丸處方

    葶藶(隔紙炒)2兩,木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3分,楮根白皮(炙,銼)3分,干姜(炮)3分,檳榔(煨,銼)3分,防己3分,馬兜鈴(去皮,微炒)3分,樸消(別研)3分,蓬莪術(煨,銼)3分,甘遂(微煨)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婦人水分,浮腫不退,經(jīng)脈不利。

    用法用量

    方中楮根白皮,《普濟方》作“桑根白皮”。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外臺》卷二十引《范汪方》:葶藶丸別名

    二利丸

    處方

    葶藶1升(熬),吳茱萸1升。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腫。

    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不知增之,當以小便利及下為度。若下者,但可清旦1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3服。常服腫消。

    摘錄《外臺》卷二十引《范汪方》《圣濟總錄》卷六十六: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凈洗曬干,漿水浸半日,布內(nèi)盛,蒸一炊久,取出曬干,搗末)、防己、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赤小豆大。

    功能主治

    勞嗽,頭面虛腫,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糯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圣濟總錄》卷八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炒令紫)半合,防己1兩半,椒目1兩半,大黃(銼碎,醋拌炒)1兩半,蓖麻子(去皮)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水腫。內(nèi)虛外實,久有積聚,榮衛(wèi)不通,甚者變?yōu)槌嗨?。此為病從心起,入于皮膚,腫滿皮厚,體重上氣,臥煩而躁。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如不動加至15-2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圣濟總錄》卷六十五: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2兩(隔紙炒),防己半兩,麻黃(去根)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黑牽牛5兩(內(nèi)將2兩生杵,取末半兩,余3兩于銚子內(nèi)炒,候勻熱便杵為末,秤3分)。

    制法

    上為極細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解肺熱,利胸膈,化痰止嗽。主熱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生姜煎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圣濟總錄》卷六十三: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炒)1兩,木香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1兩。

    制法

    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支飲,氣喘不得息。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三《圣濟總錄》卷五十八: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慢火炒,別搗為膏)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羚羊角(鎊)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柴胡(去苗)3分,鱉甲(去裙襕,醋浸炙)3分,防風(去叉)3分,菟絲子(酒浸兩宿,焙干,炒,別搗)3分,牛膝(去苗)3分,安息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下冷,小便濃白如泔,嘔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八《圣濟總錄》卷五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隔紙炒)1兩1分,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1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腸胃受熱,瘕聚沉伏,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水1盞,煎取6分,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圣濟總錄》卷五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隔紙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柴胡(去苗)1兩,棗肉(研)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煉蜜與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氣喘息,面目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杏仁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方出《圣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2兩(以水凈過,日曬干,卻用漿水浸1炊久,取出又曬干),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3分(銼),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氣咳嗽,頭面虛腫,小便秘澀。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不拘時候生姜湯送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圣惠》卷五十一: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訶黎勒皮1兩,紫蘇子半兩,木香半兩,桂心1兩,檳榔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支飲,心膈痞急,咳逆短氣,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圣濟總錄》卷七十九:葶藶丸處方

    葶藶(炒)1分,杏仁(不去皮)1分。

    制法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十種水氣。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煎杏仁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腫氣滿。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得利為佳。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圣濟總錄》卷八十四:葶藶丸處方

    葶藶(紙上炒)2兩,防己2兩,甘草(炙)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別研)2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

    制法

    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乳石發(fā)動腳氣,兼上氣喘急,咳嗽,小便澀,服利水藥小便不利,大便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大棗、桑根白皮湯送下。未利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四《圣濟總錄》卷七十九: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炒)1兩半,消石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2兩半。

    制法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jié)M,小便難。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湯送下,1日2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隔紙炒)半兩,鉛丹(細研)1兩,砒霜(夜間露7夜,細研,日收)1兩,半夏(湯浸,去滑,焙)1兩,羌活(去苗頭)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馬兜鈴1兩。

    制法

    上除砒霜、鉛丹2味研如飛塵,余藥為極細末,以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

    久患肺氣喘急,喉中作聲,上焦壅熱,不能起動。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以蔥茶送下,氣實者,加至5-7丸。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方》《圣濟總錄》卷二十八: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隔紙炒)1分,大黃(銼,炒)半兩,人參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時氣發(fā)黃。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八《圣濟總錄》卷四十八:葶藶丸處方

    甜葶藶子(紙上炒)1分,大黃(蒸熟,銼)1分,杏仁2-7枚(去皮尖雙仁,燈上燎熟)。

    制法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臟熱實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食后、臨臥以生姜、烏梅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普濟方》卷一九一:葶藶丸處方

    葶藶(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皮)1兩,椒目1兩,桑根白皮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大戟(炒)1兩,甘遂(炒)1兩,大黃(炒)1兩,黃芩1兩(去黑心),芫花(炒焦,酒浸)1兩,蕘花半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jié)M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煎至7分,早、晚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一《本事》卷二:葶藶丸處方

    苦葶藶1兩1分(隔紙炒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干)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白蒺藜(去角,炒)半兩,干姜(炮)半兩,川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吳茱萸(湯浸,焙7次)半兩,大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鱉甲(淡醋煮,去裙膜,凈洗,酸醋炙黃)半兩,茯苓(去皮)半兩,人參(去蘆)半兩,檳榔1兩。

    制法

    上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定喘急。主肺積。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姜、棗湯送下,1日3-4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苦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當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肉桂氣味甘辛大熱,入足厥陰;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干姜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川烏頭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厥陰;鱉甲氣味咸平,入足厥陰;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于至陰之處;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下氣。肺有積飲,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氣怯,不能養(yǎng)金制木,得土中有權,飲濁不致泛溢,肺金職司不廢,烏有不安者乎!

    摘錄《本事》卷二《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藶丸處方

    葶藶7兩,椒目3兩,茯苓3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腫。腹苦滿急,妨礙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

    注意

    忌酢物。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圣惠》《圣濟總錄》卷八十:葶藶丸處方

    葶藶子(紙上炒令紫色)3兩,牽牛子(微炒)1兩半,海藻(洗去咸,炒)1兩,昆布(洗去咸,炒)1兩,豬苓(去黑皮)1兩,澤漆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水蠱。身體洪腫,喘滿。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飲送下,1日2次。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圣濟總錄》卷二十四:葶藶丸處方

    葶藶(隔紙微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1兩,防己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湯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四《圣濟總錄》卷七十九:葶藶丸處方

    葶藶(隔紙炒)1兩,澤瀉1兩,豬苓(去黑皮)半兩,椒目半兩,桑根白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牽牛子(炒)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涌水。腹?jié)M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蔥白湯送下,不知加至3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葶藶丸配方組成

    葶藶子二斤(100克)(注:仲景原書無用量,此處為后人所加)。

    用法用量

    上一味,搗碎,以蜜為丸,共為二十丸,溫服一丸,日三服。

    功效

    瀉肺消腫。

    主治

    肺脾水腫證,脈浮或沉者。

    臨床應用

    1.中醫(yī)病證:肺脾水腫證??人?,胸滿,胸悶,腹脹,心悸,舌質(zhì)淡、苔白或膩,脈浮或沉。

    2.西醫(yī)疾?。悍卧葱孕呐K病水腫、高血壓心臟病水腫、腎病水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肺脾水腫證者。

    用藥分析

    方中葶藶子瀉肺降逆,利水消腫。

    用方思路

    1.葶藶丸既是辨治肺脾水腫證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諸多雜病如肺病、心病、腎病、內(nèi)分泌等的重要基礎方。

    2.方中葶藶子降肺利水。葶藶丸的應用并不局限于肺脾水腫證,還可用于辨治諸多雜病,如呼吸、循環(huán)、內(nèi)分泌、泌尿等系統(tǒng)疾病。

    3.運用葶藶丸辨治的病證(無論病變部位在肺、在心或在脾腎),以水氣內(nèi)停為主,其治既要瀉肺利水。

    隨證加減

    若夾虛熱,可與豬苓湯合方用之;若夾濕熱,可與牡蠣澤瀉散合方用之;若夾瘀水,可與蒲灰散合方用之。

    注意

    運用葶藶丸既要辨清西醫(yī)之病,又要辨清兩醫(yī)之病屬于中醫(yī)水氣內(nèi)停證。辨西醫(yī)之病可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發(fā)展演變及轉變規(guī)律,辨中醫(yī)之證可更好地針對西醫(yī)之病選用葶藶丸。

    ①葶藶丸的組成藥物僅有一味,在臨床中單用比較少,為了取得最佳療效,最好合方應用。②葶藶丸雖是辨治肺脾水腫證的重要代表方,但在臨床中對心肺水腫證等也具有良好治療作用。

    方歌

    葶藶丸瀉肺消腫,咳喘痰逆皆可消。

    摘錄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生地4兩,鱉甲4兩,香附4兩,當歸2兩,茯苓2兩,元胡2兩,白薇2兩,藁本2兩,益母2兩,川芎2兩,炒艾2兩,煅赤石脂2兩,丹皮2兩,白術2兩,青蒿2兩,肉桂5錢,沒藥1兩5錢,五味1兩,炙草1兩,沉香6錢,人參2兩,黃柏4兩。制法白酒......
  • 處方當歸7分,川芎7分,芍藥7分,熟地7分,半夏7分,茯苓7分,甘草7分,白術7分,黃耆7分,阿膠7分,艾葉7分,地榆7分。功能主治妊娠胎動不安,腹腸疼痛,或時下血,及惡阻一切等癥。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錄《醫(yī)學入門》卷八......
  • 處方金釵石斛2錢,薏苡仁2錢,忍冬花2錢,山藥1錢,茯苓1錢,牡丹皮1錢,陳皮1錢,人參6分,甘草6分,木香6分。功能主治益其正氣。主楊梅瘡而有脾經(jīng)形癥者。用法用量上用水2大鐘,加大棗2枚,煎8分服,滓再煎服。兼服戊字化毒丸。摘錄《瘡瘍經(jīng)驗......
  • 處方當歸1錢,山梔(炒黑)1錢,地榆1錢,牡蠣1錢,側柏葉1錢2分,川芎1錢2分,赤芍1錢2分,生地1錢2分。功能主治婦女月經(jīng)每次數(shù)日不能止,或隔幾日復見微紅。用法用量用燈心30莖,水煎,空心服。摘錄《玉案》卷五......
  • 《經(jīng)驗奇效良方》:保赤萬應散別名萬應散處方南星1兩,神曲1兩5錢,巴豆霜6錢(去凈毒油),辰砂2兩,硼砂5錢。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寬胸膈,消乳癖,化積食。主小兒食水寒熱百病,初發(fā)寒熱往來,一時驚癇,或哭泣嘔吐,或急躁煩悶,不思飲食,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