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浙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麥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黃50g 玄參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葉(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欖25g 金銀花50g 大青葉25g 桅子50g 黃芩25g 板藍(lán)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黃25g 陳皮30g 羚羊角粉6g
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細(xì)粉,過(guò)篩。將羚羊角粉與浙貝母等細(xì)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shí)邪,身熱頭暈,四肢酸懶,咳嗽痰盛,咽喉腫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每丸重6g
密封。
羚羊(另兌)1錢2分,浙貝8錢,花粉1兩,銀花1兩,小生地1兩,黃芩5錢,桔梗1兩,玄參(去蘆)1兩,丹皮5錢,薄荷5錢,石斛2兩,天冬5錢,陳皮6錢,大青葉5錢,板蘭根5錢,杏仁(去皮,炒)5錢,桑皮5錢,前胡5錢,金果欖5錢,甘草3錢,熟軍5錢,枇杷葉(去毛)1兩,梔子(炒)1兩,麥冬5錢。
上為細(xì)粉,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蠟皮封固。
清肺熱,止咳嗽,利咽膈。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每服2丸,溫開(kāi)水送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浙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麥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黃50g 玄參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葉(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欖25g 金銀花50g 大青葉25g 桅子50g 黃芩25g 板藍(lán)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黃25g 陳皮30g 羚羊角粉6g
性狀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細(xì)粉,過(guò)篩。將羚羊角粉與浙貝母等細(xì)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shí)邪,身熱頭暈,四肢酸懶,咳嗽痰盛,咽喉腫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規(guī)格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guó)藥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羚羊清肺丸處方羚羊(另兌)1錢2分,浙貝8錢,花粉1兩,銀花1兩,小生地1兩,黃芩5錢,桔梗1兩,玄參(去蘆)1兩,丹皮5錢,薄荷5錢,石斛2兩,天冬5錢,陳皮6錢,大青葉5錢,板蘭根5錢,杏仁(去皮,炒)5錢,桑皮5錢,前胡5錢,金果欖5錢,甘草3錢,熟軍5錢,枇杷葉(去毛)1兩,梔子(炒)1兩,麥冬5錢。
制法上為細(xì)粉,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肺熱,止咳嗽,利咽膈。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開(kāi)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