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黿膏

    《中藥大辭典》:黿膏拼音注音Yuán Gāo別名

    黿脂(《淮南萬(wàn)畢術(shù)》)。

    出處

    《食療本草》

    來(lái)源

    為鱉科動(dòng)物黿脂肪。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黿甲"條。

    功能主治

    張鼎:"摩風(fēng)及惡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黿膏拼音注音Yuán Gāo別名

    黿脂

    英文名Owen, Soft-shelled turtle fat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鱉科動(dòng)物黿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lochelys bibroni (Owen)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以死魚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黿,背甲長(zhǎng)33-47cm,寬32.5-41cm。頭較小,軟吻突極短,僅略凸出吻端,不到眼徑一半。背甲近圓形,被革質(zhì)皮膚,前緣及裙邊光滑無(wú)疣,無(wú)縱棱。腹甲平滑,后葉較短,幼黿背面嵴棱明顯,裙邊有疣粒。四肢不能縮入殼內(nèi)。內(nèi)側(cè)3指、趾具爪,蹼發(fā)達(dá),有櫛狀膚褶及腹棱;尾短,不露出裙邊。背面橄欖色,具黃色斑點(diǎn),腹面白色。幼黿生活時(shí)帶黃色。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毒。主風(fēng)癩;惡瘡;頑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涂摩。

    各家論述

    張鼎:摩風(fēng)及惡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瓣蕊唐松草拼音注音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花唐松草、馬尾黃連、腎葉唐松草(《河北中藥手冊(cè)》)出處《河北中藥手冊(cè)》來(lái)源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秋季采挖,去凈泥土,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和林緣......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丁香拼音注音Bái Dīnɡ Xiānɡ別名麻雀糞、家雀糞、樹麻雀來(lái)源雀形目文鳥科樹麻雀Passer montanus (L.),以糞便入藥。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的糞便也作白丁香用。生境分布......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別名打不死、還陽(yáng)參、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處《陜西中草藥》來(lái)源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曬干用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巖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常生在石灰?guī)r地區(qū).分布陜西、河南、湖北......
  •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處《陜西中草藥》來(lái)源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澀,性涼。功能主治理氣,收澀,消腫。治痢疾,腹瀉,喉炎,勞傷,跌打損傷,紅腫疼痛。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2~4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別名紅三百棒出處《云南中草藥》來(lái)源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間。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宿根直立草本,高約15厘米。根長(zhǎng)圓錐形?;~有長(zhǎng)柄,淡綠色微帶紅暈,葉片闊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