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鷹不撲

    《中藥大辭典》:鷹不撲拼音注音Yīnɡ Bù Pū別名

    小郎傘、鳥不宿(《廣西中草藥》),楤木、打散根、百鳥不落、雷公木(《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根、根皮枝葉。根全年可采,枝葉夏、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下及溪進(jìn)、草叢陽光充足的地方。分布廣西、廣東、云南、貴州、湖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1~2米。莖,葉柄、葉脈和花序柄上均具針刺及剛毛狀。葉互生,通常3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第2回葉柄對生;第3回小葉5~9片,對生,近無柄,頂端1枚較大,卵形,先端漸尖,基部略偏斜,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小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被疏柔毛。花兩性,由多數(shù)傘形花序組成大形的圓錐花序,長50厘米;小苞片矩圓狀披針形;萼5裂,三角狀;花瓣長三角狀,黃色,覆瓦狀排列:雄蕊5枚,著生于肉質(zhì)花盤的周圍;子房5室,花柱5枚,分離。漿果球形,熟時黑色,有5棱,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性味

    《廣西中草藥》:"味辛,性溫,無毒。"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祛風(fēng)利濕。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胃痛,腹瀉,痢疾,白帶,癰疽,疔腫。

    ①《廣西中草藥》:"散瘀消腫,祛風(fēng)濕。治跌打,風(fēng)濕疼痛。"

    ②《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散瘀消腫,抗菌止痛。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guān)節(jié)炎,胃痛,腹瀉,痢疾,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

    ①治跌打腫痛:鷹不撲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處。每日服藥酒三次,每飲五錢至一兩?;蛉→棽粨漉r根適量,搗爛,酒炒,敷患處。

    ②治風(fēng)濕骨痛:鷹不撲枝葉、紅龍船花葉、雞爪風(fēng)葉、爬山虎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宜忌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鷹不撲拼音注音Yīnɡ Bù Pū別名

    小郎傘、鳥不宿、刺老包、土花椒、百鳥不落、雷公木、小鳥不企、癥狀登追、不安丹、鳥不站、雷公刺

    英文名Root of Spine Aralia出處

    出自《廣西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虎刺木的根、根皮和枝葉。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elegans C. N. Ho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枝葉,秋后采收根或根皮,鮮用或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10-1400m的常綠闊葉疏林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有刺灌木,有時藤狀,高1-4m,芭上刺長4mm以下,基部寬扁,先端通常彎曲。葉互生;葉柄長25-40cm;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截形或斜形,葉為三回羽狀復(fù)葉,長60-100cm;葉軸和羽片軸疏生細(xì)刺,每羽片有小葉5-9,葉軸各節(jié)有1對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略偏斜,兩面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側(cè)脈約6對?;ㄐ蝽斏?,由多數(shù)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形圓錐花序,長達(dá)50cm,主軸和分枝有短柔毛或無毛,疏生鉤曲短刺;傘形花序睦徑2-4cm;總花梗長1-5cm,有刺和短柔毛;花梗長1-1.5cm,有細(xì)刺和粗毛;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尖,長2-4mm;小苞片線形,外面密生長毛;萼筒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白色,直徑約4mm,花瓣5;子房5室,花柱5,分離而外彎。核果球形,樂果狀,黑色,直徑約4mm,有5棱,具必存花柱?;ㄆ?-9月,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常分枝,彎曲,長30-45cm,直徑0.5-2cm,表面土黃色或灰黃色,栓皮易脫落,脫落處呈暗褐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具橫向凸起的皮孔和圓形的側(cè)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粉性,斷面皮部暗灰色,木部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眾多小孔(導(dǎo)管)。氣微,味微苦,辛。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散瘀;祛風(fēng);利濕;解毒。主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水腫;痢疾;白帶;胃脘痛;頭痛;咽喉腫痛;乳癰;無名腫毒;瘰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爛拌酒炒熱敷;或煎湯熏洗。

    復(fù)方

    ①治跌打腫痛:鷹不撲半斤。用好酒三斤浸七天,外搽患處。每日服藥酒三次,每次五錢至一兩?;蛉→棽粨漉r根適量,搗爛,酒炒,敷患處。⑧治風(fēng)濕骨痛:鷹不撲枝葉、紅龍船花葉、雞爪風(fēng)葉、爬山虎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宜忌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草藥》消腫,祛風(fēng)濕。治跌打,風(fēng)濕疼痛。

    2.《廣西實(shí)用中草藥新選》:散瘀消腫,抗菌止痛。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guān)節(jié)炎,胃病,腹瀉,痢疾,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alta......
  • 《中藥大辭典》:阿爾泰紫菀拼音注音ā ěr Tài Zǐ Wǎn出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阿爾泰狗娃花的花或全草。 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干。生境分布生山坡、路旁。分布新疆、內(nèi)蒙古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體被短毛。......
  • 拼音注音ā Yuè Hún Zǐ別名胡棒子、無名子。出處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云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薄毒V目》亦錄著,引《海藥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shí)狀若榛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氏蒿拼音注音ā Shì Hāo來源菊科阿氏蒿Artemisia adamsii Bes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胃。主治肺炎,胃炎,喉炎,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用法用量配方用,......
  • 《全國中草藥匯編》:阿育魏實(shí)拼音注音ā Yù Wèi Shí來源傘形科阿育魏實(shí)Trachyspermum ammi (L.) Sprague,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新疆。性味辛、苦,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理氣開胃,止痛。主治風(fēng)濕疼痛,胃寒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