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鰍菜
菊科魚眼草屬植物魚眼草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Thunb.)Druce [D. latifolia DC.]以全草入藥。
苦、辛,平。
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扭傷腫痛;外用治毒蛇咬傷,疔毒。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傷處。
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地胡椒、鼓丁草(《云南中草藥》)。
《滇南本草》
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或菊葉魚眼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
①小魚眼草,又名:白芽草、白頂草、翳子花、地細(xì)辛。
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莖略帶紫色,密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倒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3.5~7厘米,寬1.2~2.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成耳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缺,在莖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狀羽裂,兩面均被柔毛;無柄。頭狀花序極小,排列成圓錐花序,異型,球狀或半球狀;總苞不明顯,苞片2列,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綠色,緣膜質(zhì),少被絨毛;花托半球形,具多數(shù)橢圓形突起;花管狀,外緣為雌花,多列,花冠白色,圓錐形,先端2裂;中部為兩性花,花冠綠黃色,鐘狀,先端4裂;雄蕊4,花藥基部2齒裂;雌蕊I,花柱伸出花冠之外。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生于溪邊、路旁、山坡。分布云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魚眼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②菊葉魚眼草
二年生草本。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但植株較大,高20~40厘米,莖部疏生白色柔毛。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qiáng)。因曾引起家畜流產(chǎn),故認(rèn)為其作用性質(zhì)類似麥角,但未經(jīng)證實(shí);可能此種流產(chǎn)乃因動物食后發(fā)生急性胃腸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
清熱解毒,利濕,祛翳。治瘧疾,痢疾,腹瀉,肝炎,婦女白帶,日翳,口瘡,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驌v汁點(diǎn)水酒服,截瘧。"
②《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
③《貴州藥植目錄》:"清熱除濕,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
④《云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
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治痢疾:魚眼草一錢。搗爛,用開水沖服。(《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
三仙菜、星宿草、地胡椒、鼓丁草、翳子草、地細(xì)辛、小鏝頭草、明頭草
出自《滇南本草》。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及菊葉魚眼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 B. Clarke2.Dichrocephala chrysanthemifolia (Bl) DC.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1.小魚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25cm。莖略帶紫色,密被白色柔毛。葉片倒卵形或匙形,長3.5-7cm,中下部葉的通常羽裂或大頭羽裂,上部葉通常有深圓齒,兩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擴(kuò)大,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半球形,寬達(dá)5mm,少數(shù)或多數(shù)在莖和分枝頂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傘房狀或圓錐狀;雌花白色,極幽默,線形,先端有2-3細(xì)齒,兩性花綠黃色,近壺狀,先端有4齒。瘦果扁平,有加厚的邊緣;無冠毛?;ㄆ诖耗┲料那?。
2.菊葉魚眼草 本種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葉片羽狀深裂。關(guān)狀花序較大,直徑約8mm。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qiáng)。因曾引起家畜流產(chǎn)而被認(rèn)為其作用性質(zhì)類似麥角,但未經(jīng)證實(shí);可能此種流產(chǎn)乃因動物食后發(fā)生急性胃腸炎,反段性引起盆腔育血所致[1]。
味苦;性寒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明目。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瘧疾;夜盲;帶下;瘡瘍。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1.《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或搗汁點(diǎn)水酒服,截瘧。
2.《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
3.《貴州藥植目錄》:清熱除濕,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
4.《云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蚯蛆草、泥鰍菜
來源菊科魚眼草屬植物魚眼草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Thunb.)Druce [D. latifolia DC.]以全草入藥。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扭傷腫痛;外用治毒蛇咬傷,疔毒。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傷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魚眼草拼音注音Yú Yǎn Cǎo別名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地胡椒、鼓丁草(《云南中草藥》)。
出處《滇南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或菊葉魚眼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①小魚眼草,又名:白芽草、白頂草、翳子花、地細(xì)辛。
一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莖略帶紫色,密被白色柔毛。葉互生,倒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3.5~7厘米,寬1.2~2.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成耳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齒缺,在莖中部以下者,常成琴狀羽裂,兩面均被柔毛;無柄。頭狀花序極小,排列成圓錐花序,異型,球狀或半球狀;總苞不明顯,苞片2列,卵狀披針形或卵形,綠色,緣膜質(zhì),少被絨毛;花托半球形,具多數(shù)橢圓形突起;花管狀,外緣為雌花,多列,花冠白色,圓錐形,先端2裂;中部為兩性花,花冠綠黃色,鐘狀,先端4裂;雄蕊4,花藥基部2齒裂;雌蕊I,花柱伸出花冠之外。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春末至夏、秋。
生于溪邊、路旁、山坡。分布云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魚眼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②菊葉魚眼草
二年生草本。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但植株較大,高20~40厘米,莖部疏生白色柔毛。
藥理作用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qiáng)。因曾引起家畜流產(chǎn),故認(rèn)為其作用性質(zhì)類似麥角,但未經(jīng)證實(shí);可能此種流產(chǎn)乃因動物食后發(fā)生急性胃腸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性味《滇南本草》:"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祛翳。治瘧疾,痢疾,腹瀉,肝炎,婦女白帶,日翳,口瘡,瘡瘍。
①《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驌v汁點(diǎn)水酒服,截瘧。"
②《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
③《貴州藥植目錄》:"清熱除濕,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
④《云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治痢疾:魚眼草一錢。搗爛,用開水沖服。(《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魚眼草拼音注音Yú Yǎn Cǎo別名三仙菜、星宿草、地胡椒、鼓丁草、翳子草、地細(xì)辛、小鏝頭草、明頭草
英文名Herb of Bentham Dichrocephala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及菊葉魚眼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 B. Clarke2.Dichrocephala chrysanthemifolia (Bl) DC.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原形態(tài)1.小魚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25cm。莖略帶紫色,密被白色柔毛。葉片倒卵形或匙形,長3.5-7cm,中下部葉的通常羽裂或大頭羽裂,上部葉通常有深圓齒,兩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擴(kuò)大,耳狀抱莖。頭狀花序半球形,寬達(dá)5mm,少數(shù)或多數(shù)在莖和分枝頂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傘房狀或圓錐狀;雌花白色,極幽默,線形,先端有2-3細(xì)齒,兩性花綠黃色,近壺狀,先端有4齒。瘦果扁平,有加厚的邊緣;無冠毛?;ㄆ诖耗┲料那?。
2.菊葉魚眼草 本種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葉片羽狀深裂。關(guān)狀花序較大,直徑約8mm。
毒性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qiáng)。因曾引起家畜流產(chǎn),故認(rèn)為其作用性質(zhì)類似麥角,但未經(jīng)證實(shí);可能此種流產(chǎn)乃因動物食后發(fā)生急性胃腸炎,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
藥理作用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qiáng)。因曾引起家畜流產(chǎn)而被認(rèn)為其作用性質(zhì)類似麥角,但未經(jīng)證實(shí);可能此種流產(chǎn)乃因動物食后發(fā)生急性胃腸炎,反段性引起盆腔育血所致[1]。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明目。主肺炎;肝炎;痢疾;消化不良;瘧疾;夜盲;帶下;瘡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1.《滇南本草》:治小兒臟腑積熱,瀉綠水者,搗汁,乳燉服,或搗汁點(diǎn)水酒服,截瘧。
2.《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治肝炎,小兒消化不良,夜盲,瘡瘍。
3.《貴州藥植目錄》:清熱除濕,解毒去翳。治疔瘡,眼翳,小兒口瘡,婦女白帶。
4.《云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止瀉。治感冒高熱,腹瀉,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