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桐子樹根(《草木便方》),桐油樹蔃(《嶺南采藥錄》),高桐子根(《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桐油樹根(《貴州草藥》)。
《四川中藥志》
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樹根,9~10月采集,鮮用或曬干。
植物形態(tài)詳"油桐子"條。
根條粗實(shí),表面褐黑色,根皮厚,斷面內(nèi)心白色,較泡松,有綿性。
辛,寒,有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辛,有小毒。"
②《貴州草藥》:"性涼,味辛。"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多服則發(fā)嘔。"
消食,利水,化痰,殺蟲。治食積痞滿,水腫,臌脹,哮喘,瘰疬,蛔蟲病。
①《草木便方》:"下氣,治痞滿。"
②《中國(guó)藥植志》:"燉瘦肉服,治足腫。"
③《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胸前痞滿及濕氣水腫。"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積。"
⑤《陜西中草藥》:"殺蟲,消食理氣,利痰。治蛔蟲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哮喘,瘰疬。"
內(nèi)服:煎湯,4~6錢(鮮者1~2兩);研末、燉肉或浸酒。
①治臌脹:桐油樹根、烏桕根各三錢,陽(yáng)雀花根五錢。燉豬肉吃。(《貴州草藥》)
②治兒童肺結(jié)核病、癆咳(童子癆):生油桐根二兩(干的一兩),燉豬肉半斤,去渣,服湯肉。每隔兩天一劑,連用三至五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③治翻倉(cāng)吐血:油桐根二兩。取藥一兩,加水兩小碗,煎湯一碗。另取藥一兩,加燒酒四兩浸泡。吐血時(shí)服水煎湯,一次服完.然后服用酒浸液,每日三次,每次一酒杯。(《貴州民間方藥集》)
④治瘰疬:桐油樹蔃和豬精肉煎湯服,能內(nèi)消。(《嶺南采藥錄》)
⑤治蛔蟲?。河屯└闹廖宸?。研細(xì)粉,加面做饃,一次吃完。(《陜西中草藥》)
⑥治小兒疳積:桐油樹根一兩。燉豬肉半斤吃。(《貴州草藥》)
⑦治齒齦腫痛:油桐根一兩。水煎去渣,加青殼鴨蛋二個(gè)同煮,服湯食蛋。(《江西草藥》)
⑧治精神?。和┯蜆涓了膬?,土牛膝二兩,單竹芯二兩(或牛角竹四兩),竹茹二兩,白礬三錢。重癥加蘆根二兩,病情好轉(zhuǎn)后加石菖蒲三錢.上藥加水四大碗,煎成一大碗,一次服下。輕癥每天一劑,重癥每天二劑,一般連服五至十天。(《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桐子樹根、桐油樹蔃、高桐子根、桐油樹根。
出自《四川中藥志》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油桐 小喬木,高達(dá)9m。枝粗壯,無(wú)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達(dá)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zhì),卵狀心形,長(zhǎng)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shí)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后近于無(wú)毛,綠色有光澤?;ㄏ热~開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guī)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diǎn)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ㄆ?-5月,果期10月。
肺;脾;胃;肝經(jīng)
苦;微辛;寒;有毒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多服則發(fā)嘔。
下氣消積;利水化痰;驅(qū)蟲。主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疬;蛔蟲病
內(nèi)服:煎湯,12-18g(鮮者30-60g);研末、燉肉、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1.《草木便方》:下氣,治痞滿。
2.《中國(guó)藥植志》:燉瘦肉服,治足腫。
3.《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胸前痞滿及濕氣水腫。
4.《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積。
5.《陜西中草藥》:殺蟲,消食理氣,利痰。治蛔蟲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哮喘,瘰疬。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桐子樹根(《草木便方》),桐油樹蔃(《嶺南采藥錄》),高桐子根(《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桐油樹根(《貴州草藥》)。
出處《四川中藥志》
來(lái)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樹根,9~10月采集,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油桐子"條。
性狀根條粗實(shí),表面褐黑色,根皮厚,斷面內(nèi)心白色,較泡松,有綿性。
性味辛,寒,有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辛,有小毒。"
②《貴州草藥》:"性涼,味辛。"
注意《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多服則發(fā)嘔。"
功能主治消食,利水,化痰,殺蟲。治食積痞滿,水腫,臌脹,哮喘,瘰疬,蛔蟲病。
①《草木便方》:"下氣,治痞滿。"
②《中國(guó)藥植志》:"燉瘦肉服,治足腫。"
③《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胸前痞滿及濕氣水腫。"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積。"
⑤《陜西中草藥》:"殺蟲,消食理氣,利痰。治蛔蟲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哮喘,瘰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4~6錢(鮮者1~2兩);研末、燉肉或浸酒。
復(fù)方①治臌脹:桐油樹根、烏桕根各三錢,陽(yáng)雀花根五錢。燉豬肉吃。(《貴州草藥》)
②治兒童肺結(jié)核病、癆咳(童子癆):生油桐根二兩(干的一兩),燉豬肉半斤,去渣,服湯肉。每隔兩天一劑,連用三至五劑。(《貴州民間方藥集》)
③治翻倉(cāng)吐血:油桐根二兩。取藥一兩,加水兩小碗,煎湯一碗。另取藥一兩,加燒酒四兩浸泡。吐血時(shí)服水煎湯,一次服完.然后服用酒浸液,每日三次,每次一酒杯。(《貴州民間方藥集》)
④治瘰疬:桐油樹蔃和豬精肉煎湯服,能內(nèi)消。(《嶺南采藥錄》)
⑤治蛔蟲?。河屯└闹廖宸?。研細(xì)粉,加面做饃,一次吃完。(《陜西中草藥》)
⑥治小兒疳積:桐油樹根一兩。燉豬肉半斤吃。(《貴州草藥》)
⑦治齒齦腫痛:油桐根一兩。水煎去渣,加青殼鴨蛋二個(gè)同煮,服湯食蛋。(《江西草藥》)
⑧治精神?。和┯蜆涓了膬?,土牛膝二兩,單竹芯二兩(或牛角竹四兩),竹茹二兩,白礬三錢。重癥加蘆根二兩,病情好轉(zhuǎn)后加石菖蒲三錢.上藥加水四大碗,煎成一大碗,一次服下。輕癥每天一劑,重癥每天二劑,一般連服五至十天。(《廣東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油桐根拼音注音Yóu Tónɡ Gēn別名桐子樹根、桐油樹蔃、高桐子根、桐油樹根。
英文名Root of Tungoiltree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喜生于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油桐 小喬木,高達(dá)9m。枝粗壯,無(wú)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zhǎng)達(dá)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zhì),卵狀心形,長(zhǎng)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shí)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后近于無(wú)毛,綠色有光澤?;ㄏ热~開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guī)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diǎn)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ㄆ?-5月,果期10月。
性狀根條粗實(shí),表面褐黑色,根皮厚,斷面內(nèi)心白色,較泡松,有綿性。
歸經(jīng)肺;脾;胃;肝經(jīng)
性味苦;微辛;寒;有毒
注意《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孕婦慎服,多服則發(fā)嘔。
功能主治下氣消積;利水化痰;驅(qū)蟲。主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疬;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18g(鮮者30-60g);研末、燉肉、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草木便方》:下氣,治痞滿。
2.《中國(guó)藥植志》:燉瘦肉服,治足腫。
3.《四川中藥志》:治食積飽脹,胸前痞滿及濕氣水腫。
4.《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積。
5.《陜西中草藥》:殺蟲,消食理氣,利痰。治蛔蟲病,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哮喘,瘰疬。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