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蛇皮

    《中藥大辭典》: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烏蛇"條。

    功能主治

    《綱目》:"治風毒氣,眼生臀,唇緊、唇瘡。"

    復方

    治小兒唇緊,脾熱唇瘡,烏蛇皮燒灰,酥和敷之。(《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烏蛇皮拼音注音Wū Shé Pí別名

    烏梢蛇

    英文名Black-snake skin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的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aocysd humnades(Cantor)

    采收和儲藏:宰殺烏梢蛇時,剝?nèi)∩咂?,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區(qū)或田野、林下等地。行動敏捷,以魚、蛙、蜥蜴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烏梢蛇,形體較粗大,頭頸區(qū)分不明顯,全長可達2m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2條黑線縱貫全身,老年個體后段色深,黑線不明顯,背脊黃褐縱線較為醒目,幼蛇背面灰綠色,其上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頰鱗1,偶有1小鱗,位于其下,眶前鱗2,眶后鱗2(3);顳鱗2(1)+2,上唇鱗3-2-3式。背鱗16-16(14)-14,中央2-4(6)行起棱。正脊兩行棱極強,腹鱗192-205;肛鱗2分,尾下鱗95-137對。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支翳;解毒消腫。主目翳;唇瘡;喉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燒灰存性,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綱目》:治風毒氣,眼生翳,唇緊、唇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鵪鶉拼音注音ān Chu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補中氣,強筋骨,止瀉痢。主治小兒疳積,下痢,百日咳等。復方治痢疾:鵪鶉1只,取肉,赤小豆5錢......
  • 拼音注音ān Chun Dàn來源雉形目雉科鵪鶉Coturnix coturnix (L.),以蛋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功能主治治胃病、肺病、神經(jīng)衰弱、肋膜炎等。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
  • 《中藥大辭典》: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本草圖經(jīng)》)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原形態(tài)角閃石的一種。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絲形之纖維狀物休,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帶綠色,光澤絲狀,微透明至不透明......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東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