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蛇接骨

    《全國中草藥匯編》:蛇接骨拼音注音Shé Jiē Gǔ別名

    白葉跌打、見腫消、羊草跌打、回筋口千、樹三七、石三七

    來源

    菊科蛇接骨Gynura procumbens (Lour.)Merr.,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安徽、云南、貴州。

    性味

    辛,涼。

    功能主治

    通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消炎止咳。外用治跌打損傷,軟組織挫傷。內(nèi)服治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

    用法用量

    外用鮮品搗爛加胡椒末適量外敷患處。內(nèi)服全草1錢,燉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蛇接骨拼音注音Shé Jiē Gǔ別名

    回筋口干、樹三七、石三七(《云南中草藥》),見腫消、羊草跌打、白葉跌打(《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帕蚌板(傣名)。

    出處

    《云南中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烏風七全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坡草叢中。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烏風七,又名:平臥土三七。

    多年生草本,高約50厘米。莖下部傾斜,肉質(zhì),綠色或淡褐色,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7~13厘米,寬4.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淺鋸齒,兩面有短粗毛。頭狀花序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式,頂生;總苞圓筒狀,苞片一列,綠色,近基部附有數(shù)枚較小的短苞片;花全部管狀,先端5裂,紫紅色或鮮黃色:雄蕊5;花柱基部小球狀,柱頭分叉,被毛。瘦果小,有棱線,冠毛多數(shù)。

    性味

    辛甘,平。

    ①《云南中草藥》:"辛,涼。"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甘淡,平。"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消炎止咳。治跌打挫傷,風濕關節(jié)痛,支氣管肺炎,肺結(jié)核。

    ①《云南中草藥》:"通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消炎止咳。治跌打損傷,軟組織挫傷,支氣管肺炎,肺結(jié)核。"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散瘀消腫,活血生肌。治骨折,風濕關節(jié)痛。"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燉肉服。

    復方

    ①治跌打損傷,軟組織挫傷:蛇接骨鮮品,搗爛加胡椒末適量,外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②治支氣管肺炎,肺結(jié)核:蛇接骨一錢,燉肉服。(《云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蛇接骨拼音注音Shé Jiē Gǔ別名

    石三七、樹三七、見腫消、羊草跌打、白葉跌打

    英文名all-grass of Procumbent Velvetplant出處

    出自《云南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平臥土三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nura procumbens (Lour.) Mer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叢中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平臥土三七 鑫年生草本,高約50cm。莖下部傾斜,肉質(zhì),綠色或淡褐色,略具棱,無毛。單葉互生;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7-13cm,寬4.5-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淺鋸齒或深裂,兩面具粗短毛。頭狀花序排列成疏散的傘房花序,頂生;頂生;總苞圓筒狀;苞片1列,綠色,的基部附有數(shù)枚較小的短苞片;花全部為管狀,花冠紫紅色或鮮黃色,先端5裂;雄蕊5;花柱柱基部小球狀,柱頭分叉,被毛。瘦果小,有棱線;冠毛多數(shù)。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50cm。莖下部彎曲,略肉質(zhì),綠褐色。葉片互生,多皺縮,完整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7-13cm,寬4.5-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具不規(guī)則淺鋸齒,兩面具短粗毛。頭狀花序頂生。瘦果小。氣微,味微辛。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散瘀;消腫;清熱止咳。主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jié)痛;肺炎;肺結(jié)核;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白芷拼音注音Bái Zhǐ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來源本品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
  • 《中藥大辭典》:白芷葉拼音注音Bái Zhǐ Yè別名蒚麻(《別錄》)。出處《別錄》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葉片。功能主治《綱目》:“浴丹毒、癮疹風瘡?!皬头舰僦物L瘙隱軫:白芷根、葉煮汁洗之。(《千金方》)②治小兒身熱:白......
  • 《中藥大辭典》:白莧拼音注音Bái Xiàn別名糠莧,細莧(《別錄》),野莧、豬莧(《本草圖經(jīng)》),假莧菜(《廣州植物志》),綠莧(《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出處《別錄》來源為莧科植物皺果莧的全草或根。春、夏采收。生境分布生田野間。分布我國南......
  •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白蘇子、玉蘇子、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葉、嫩枝、主莖(蘇梗)和果實(白蘇子或玉蘇子)入藥。夏季采葉或嫩枝,7~8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或......
  • 《中藥大辭典》: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別錄》)。出處《本草圖經(jīng)》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夏、秋采葉,置通風處陰干?;蜻B嫩莖采取,切成小段,曬干?;瘜W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為紫蘇酮。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jīng)?!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