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蛇

    《中藥大辭典》:水蛇拼音注音Shuǐ Shé別名

    公蠣蛇(陶弘景)。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游蛇科動物水蛇。

    生境分布

    生活于水田、池、溝等地。捕食魚類。有輕微毒性。分布廣東、廣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蘇、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全長25~7O厘米。尾短。鼻間鱗1片。額鱗1片,上唇鱗7~8片,第4片入眼;眼前鱗1片;眼后鱗2片;顳颥鱗1+2。體鱗光滑,21(23)行。腹鱗128~154片。肛鱗二分。尾下鱗35~52對。體背面呈橄欖色,或青灰色,縱列有多數(shù)小黑點。頭后至頸部背面中線有黑縱線一條。體鱗最外側1行帶黑色,第2、3行為白色或橙黃色。腹面黃色,其前后緣均有暗灰色的斑點。尾腹側中央有一條青黃色的縱紋。

    本動物的皮(水蛇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

    《綱目》:"甘咸,寒,無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②《本草求原》:"明目。"

    復方

    治消渴,四肢煩熱,口干心躁:水蛇一條(活者剝皮,炙黃搗末),蝸牛不拘多少(水浸五日,取涎,入膩粉煎令稠),麝香一分(細研)。上藥,用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十丸。(《圣惠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蛇拼音注音Shuǐ Shé別名

    公蠣蛇、水游蛇、水炎鏈、半紋蛇

    英文名Chinese water snake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水赤鏈游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

    采收和儲藏:春至秋季均可捕捉,捕后剖腹除去內臟,鮮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在山澗附近田野及平原田野池沼中生活。多以鱔魚、泥鰍等為食,也吃蛙類蝌蚪。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原形態(tài)

    水赤鏈游蛇,體全長62-72cm。背面灰褐色,體側有二鱗寬、五鱗高的黑色橫斑,各黑斑間相隔2-3鱗;這些黑斑向下延伸至腹鱗中間而上,呈左右交互排列。兩黑斑間之間隙呈美麗的橙黃色。痕前鱗1,眼后鱗3,偶或4-6;上唇鱗絕大多數(shù)為9,多為4-1-4式。體鱗17-19行,肛前偶有16行者,鱗片起棱。腹鱗135-161;尾下鱗39-78。

    毒性

    有輕微毒性。

    歸經

    肝;胃;心經

    性味

    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

    滋陰清熱;涼血止痢。主消渴;煩熱;口干;毒痢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2.《本草求原》:明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福壽草、側金盞花、冰了花、頂冰花來源為毛茛科冰涼花屬植物冰涼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以全草入藥。早春采集,洗凈曬干備用。性味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強心,利尿。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性水腫,心......
  • 《中國藥典》:冰片拼音注音Bīnɡ Piàn別名合成龍腦、梅片、艾粉、結片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來源分機制冰片與艾片兩類。機制冰片以松節(jié)油、樟腦等為原料經化學方法合成的龍腦;艾片為菊科艾納香屬植物大風艾的鮮葉經蒸氣......
  • 《全國中草藥匯編》:冰球子別名山慈姑、山蘭來源蘭科冰球子Oreorchis patens (Lindl.) Lindl.,以假鱗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辛,寒。有小毒。注意本品有毒,多作外用。功能主治解毒行瘀,殺蟲消癰。主治癰疽瘡腫,......
  • 《中藥大辭典》:冰糖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出處《綱目》來源為白沙糖煎煉而成的冰塊狀結晶。歸經入脾、肺二經。性味味甘,性平,無毒。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嗽,化痰涎.(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含化或入......
  • 拼音注音Bīnɡ Tánɡ Cǎo別名土甘草、四時茶、米碎草來源玄參科野甘草屬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濕,疏風止癢。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腸炎,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