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東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
本品為蓼科植物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
本品呈扁圓形,直徑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有的紅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中部略有縱向隆起。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質(zhì)花被殘留。質(zhì)硬。氣微,味淡。
置干燥處。
歸肝、胃經(jīng)。
咸,微寒。
散血消癥,消積止痛。用于癥瘕痞塊,癭瘤腫痛,食積不消,胃脘脹痛。
15~30g。外用適量,熬膏敷患處。
水葒子(《本草衍義》),葒草實(《綱目》),河蓼子(《山東中藥》),川蓼子、水紅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滇南本草》
為蓼科植物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8~10月間割取果穗,曬干,打落果實,除去雜質(zhì)。
①水葒子
為植物葒草的干燥果實,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有光澤,兩側(cè)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線狀,先端有刺狀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時殘留膜質(zhì)花被。果皮厚而堅硬。種子扁圓形,種皮淺棕色膜質(zhì);胚乳粉質(zhì),類白色,胚細小彎曲,略成環(huán)狀。氣微弱,味淡。以飽滿充實,色紅黑者為佳。
②辣蓼草子
又名:水紅蓼子。為植物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干燥果實,呈卵圓形,直徑約1~2毫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紅棕色。細小彎曲的胚位于一側(cè),成半環(huán)狀,其余與水葒子同。
主產(chǎn)江蘇、遼寧。四川、山東、吉林等地亦產(chǎn)。
植物形態(tài)詳"葒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條。
葒草種子含淀粉41.51%。
小鼠每天灌服水葒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xù)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wěn)定,需進一步證實。
咸,寒。
①《別錄》:"味咸,微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
③《藥材資料匯編》:"辛,無毒。"
④《藥材學》:"性平,味甘。"
凡血分無瘀滯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癥積,水臌,胃疼,食少腹脹,火眼,瘡腫,瘰疬。
①《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癥。"
③《品匯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④《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⑤《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⑥《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⑦《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jié)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兒食積,結(jié)膜炎。"
內(nèi)服:煎湯,2~3錢(大劑1兩);研末、熬膏域浸酒。外用:熬膏或搗爛敷。
①治腹中痞積:水紅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diào)膏服。忌葷腥油膩。(《保壽堂經(jīng)驗方》)
②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紅花子五錢,大腹皮四錢,黑丑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③治脾腫大,肚子脹:水紅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次一湯匙,一日二次,黃酒或開水送服。并用水紅花子膏攤布上,外貼患部,每天換藥一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④治瘰疬,破者亦治:水葒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diào)二錢,日三服,食后夜臥各一服。(《本草衍義》)
水葒子、葒草實、河蓼子、川蓼子、水紅子、爆花子、水瀉花
出自《滇南本草》。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細蓼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穗,曬干,打下果實,除雜質(zhì)。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qū)外,分布幾遍全國。
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長毛。葉互生;葉柄長3-8cm;托葉鞘筒狀,下部膜質(zhì),褐色,上部草質(zhì),被長毛,上部常展開成環(huán)狀翅;葉片卵形或?qū)捖研?,長10-20cm,寬6-12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疏生軟毛??偁罨ㄐ蛴啥鄶?shù)小花穗組成,頂生或腋生;苞片寬卵形;花淡紅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通常7,長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近圓形,扁平,黑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性狀鑒別 瘦果扁圓形,直徑3-4mm,厚約1mm。表面棕黑色、棕黃色或紅棕色,平滑,有光澤,兩面微凹陷,中部略有縱向隆起,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黃色點狀果柄痕,有的殘留灰白色膜質(zhì)花被。質(zhì)堅硬。除去果皮,可見一粒扁圓形種子,外面包被有淺棕色膜質(zhì)種皮,先端有淺棕色突起的珠孔,基部有一圓形種臍,胚乳白色,粉質(zhì),胚細小,彎曲,位于胚乳的周圍。氣微,味微辛。
以粒大、飽滿、色棕黑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灰棕色。①淀粉粒類圓形,偶見多角形,直徑2-25μm,臍點點狀,隱約同見;復粒由數(shù)十至數(shù)百單粒聚合成團塊狀。②外果皮柵狀細胞1列,長136-187μm,直徑約17μm,外壁及側(cè)壁不規(guī)則增厚;頂面觀呈多角形壁厚約7μm,棕色。③種皮內(nèi)表皮角質(zhì)層碎片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多巨卷,常帶有壁呈波形或不規(guī)則長方形的種皮細胞。此外,可見脂肪油滴,具有六角形雕紋的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水紅花子的急性毒性試驗LD50為93.37±13.9g/kg,毒性甚小。
1.抗腫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葒子(即水紅花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xù)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wěn)定,需進一步證實。
2.抑菌作用:葒草果實(即水紅花子)水煎劑用打洞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7mm和13mm。用挖溝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抑制距離分別為16mm和7mm。水煎劑的濃度為1:1。
3.利尿作用:陳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試驗,按10g/1kg投予水紅花子煎劑與對照組比較,6小時尿量分別為6.14±0.65和4.54±0.62ml/100g(P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東方蓼、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
英文名FRUCTUS POLYGONI ORIENTAL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穗,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
性狀本品呈扁圓形,直徑2~3.5mm,厚1~1.5mm。表面棕黑色,有的紅棕色,有光澤,兩面微凹,中部略有縱向隆起。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質(zhì)花被殘留。質(zhì)硬。氣微,味淡。
貯藏置干燥處。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性味咸,微寒。
功能主治散血消癥,消積止痛。用于癥瘕痞塊,癭瘤腫痛,食積不消,胃脘脹痛。
用法用量15~30g。外用適量,熬膏敷患處。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水紅花子拼音注音Shuǐ Hónɡ Huā Zǐ別名水葒子(《本草衍義》),葒草實(《綱目》),河蓼子(《山東中藥》),川蓼子、水紅子(《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滇南本草》
來源為蓼科植物葒蓼、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果實。8~10月間割取果穗,曬干,打落果實,除去雜質(zhì)。
生境分布①水葒子
為植物葒草的干燥果實,呈扁圓形,直徑2~3毫米,厚1~1.5毫米。表面棕黑色,或紅棕色,有光澤,兩側(cè)面微凹入,其中央呈微隆起的線狀,先端有刺狀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淺棕色略突起的果柄痕,有時殘留膜質(zhì)花被。果皮厚而堅硬。種子扁圓形,種皮淺棕色膜質(zhì);胚乳粉質(zhì),類白色,胚細小彎曲,略成環(huán)狀。氣微弱,味淡。以飽滿充實,色紅黑者為佳。
②辣蓼草子
又名:水紅蓼子。為植物酸模葉蓼或柳葉蓼的干燥果實,呈卵圓形,直徑約1~2毫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紅棕色。細小彎曲的胚位于一側(cè),成半環(huán)狀,其余與水葒子同。
主產(chǎn)江蘇、遼寧。四川、山東、吉林等地亦產(chǎn)。
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葒草"、"假辣蓼"、"辣蓼草"等條。
化學成分葒草種子含淀粉41.51%。
藥理作用小鼠每天灌服水葒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xù)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wěn)定,需進一步證實。
性味咸,寒。
①《別錄》:"味咸,微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平,味苦。"
③《藥材資料匯編》:"辛,無毒。"
④《藥材學》:"性平,味甘。"
注意凡血分無瘀滯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功能主治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癥積,水臌,胃疼,食少腹脹,火眼,瘡腫,瘰疬。
①《別錄》:"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②《滇南本草》:"破血,治小兒痞塊積聚,消年深堅積,療婦人石瘕癥。"
③《品匯精要》:"明眼目,消瘡毒。"
④《國藥提要》:"去熱,治煩渴及頸淋巴腺炎。"
⑤《藥材學》:"清肺化痰,降氣通便,透疹。治痰嗽喘咳,大小便不利,麻疹不透。"
⑥《上海常用中草藥》:"散血,消積,止痛。"
⑦《新疆中草藥手冊):"健脾利濕,清熱明目。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頸淋巴結(jié)核,脾腫大,消化不良,腹胺胃痛,小兒食積,結(jié)膜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大劑1兩);研末、熬膏域浸酒。外用:熬膏或搗爛敷。
復方①治腹中痞積:水紅花或子一碗,以水三碗,用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攤貼,仍以酒調(diào)膏服。忌葷腥油膩。(《保壽堂經(jīng)驗方》)
②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紅花子五錢,大腹皮四錢,黑丑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③治脾腫大,肚子脹:水紅花子一斤,水煎熬膏。每次一湯匙,一日二次,黃酒或開水送服。并用水紅花子膏攤布上,外貼患部,每天換藥一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④治瘰疬,破者亦治:水葒子不以多少,微炒一半,余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diào)二錢,日三服,食后夜臥各一服。(《本草衍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水紅花子拼音注音Shuǐ Hónɡ Huā Zǐ別名水葒子、葒草實、河蓼子、川蓼子、水紅子、爆花子、水瀉花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細蓼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穗,曬干,打下果實,除雜質(zhì)。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路旁和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區(qū)外,分布幾遍全國。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l-3m。莖直立,中空,多分枝,密生長毛。葉互生;葉柄長3-8cm;托葉鞘筒狀,下部膜質(zhì),褐色,上部草質(zhì),被長毛,上部常展開成環(huán)狀翅;葉片卵形或?qū)捖研?,長10-20cm,寬6-12c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疏生軟毛??偁罨ㄐ蛴啥鄶?shù)小花穗組成,頂生或腋生;苞片寬卵形;花淡紅或白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通常7,長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2。瘦果近圓形,扁平,黑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 8-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瘦果扁圓形,直徑3-4mm,厚約1mm。表面棕黑色、棕黃色或紅棕色,平滑,有光澤,兩面微凹陷,中部略有縱向隆起,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黃色點狀果柄痕,有的殘留灰白色膜質(zhì)花被。質(zhì)堅硬。除去果皮,可見一粒扁圓形種子,外面包被有淺棕色膜質(zhì)種皮,先端有淺棕色突起的珠孔,基部有一圓形種臍,胚乳白色,粉質(zhì),胚細小,彎曲,位于胚乳的周圍。氣微,味微辛。
以粒大、飽滿、色棕黑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灰棕色。①淀粉粒類圓形,偶見多角形,直徑2-25μm,臍點點狀,隱約同見;復粒由數(shù)十至數(shù)百單粒聚合成團塊狀。②外果皮柵狀細胞1列,長136-187μm,直徑約17μm,外壁及側(cè)壁不規(guī)則增厚;頂面觀呈多角形壁厚約7μm,棕色。③種皮內(nèi)表皮角質(zhì)層碎片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多巨卷,常帶有壁呈波形或不規(guī)則長方形的種皮細胞。此外,可見脂肪油滴,具有六角形雕紋的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毒性水紅花子的急性毒性試驗LD50為93.37±13.9g/kg,毒性甚小。
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取小鼠每天灌胃水葒子(即水紅花子)煎劑、酊劑或石油醚提取物,連續(xù)10天,對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及實體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穩(wěn)定,需進一步證實。
2.抑菌作用:葒草果實(即水紅花子)水煎劑用打洞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7mm和13mm。用挖溝法對志賀氏痢疾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的抑制距離分別為16mm和7mm。水煎劑的濃度為1:1。
3.利尿作用:陳方良等用大白鼠做利尿試驗,按10g/1kg投予水紅花子煎劑與對照組比較,6小時尿量分別為6.14±0.65和4.54±0.62ml/100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