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牛毛氈

    《中藥大辭典》:山牛毛氈拼音注音Shān Niú Máo Zhān別名

    田高梁、牛毛草、牛毛氈(《貴州民間藥物》),褐穗飄拂草(《廣州植物志》),片角草(《中國植物志》)。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暗褐飄拂草全草。8~9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頂、草地或田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湖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稈叢生,高20~40厘米。葉線形,長5~15厘米,先端急尖,兩面被毛。苞片2~4,葉狀,長8~35毫米,被毛長側(cè)枝聚傘花序復(fù)出,有多數(shù)被毛的輻射枝;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6~10毫米;有花鱗片卵狀披針形,被粗短毛,棕色,中脈1條;雄蕊3;柱頭3。小堅果倒卵形,有三棱,淡棕色或白色?;ā⒐?~9月。

    性味

    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

    解表,清寒熱。

    復(fù)方

    治斑疹傷寒:山牛毛氈一兩。煎水服。(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牛毛氈拼音注音Shān Niú Máo Zhān別名

    田高粱、牛毛草

    英文名all-grass of Fuscous Fimbristylis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褐穗飄拂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mbristylis fusca (Nees) Benth.[Abildgaardia fusca Nees;F.cinnamometorum Hance]

    采收和儲藏:6-9月開花期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叢、田邊或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褐穗飄拂草,一年生草本,高15-40cm。稈叢生,略粗糙,具莖生葉。葉線形,兩面被毛,長5-15cm,寬1-2mm。苞片2-4,葉狀,短于花序,或其中片與花序近等長,兩面被毛。聚傘花序復(fù)出或簡單,小穗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7mm,先端漸尖,下部2-3鱗片無花,鱗片卵狀披針形,長4-5m,深棕色,先端有短尖,中脈1,背面上部有短糙毛;雄蕊3;花柱長4-5mm,基部膨大,柱頭3。小堅果三棱狀倒卵形,長約0.9mm,淡棕色,基部漸狹,幾無柄,有疣狀突起?;?、果期6-9月。

    歸經(jīng)

    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表。主風(fēng)熱感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功能主治《綱目》:“治齲齒,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發(fā),骨從中出,頻搗敷之?!皬?fù)方治臆瘡?fù)龋喊讞钚氯~,用手指打數(shù)十下,使葉熟軟,以背面貼患處,每個瘡面貼......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酒。外用:燒汁涂。復(fù)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hù)風(fēng)細(xì)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有柔毛。......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分類草藥性》)。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楊樹皮“條。性味苦,平。①《分類草藥性》:“性澀,微苦?!阿凇?.....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白楊皮(《梅師集驗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