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葉鬼針草

    拼音注音Sān Yè Guǐ Zhēn Cǎo別名

    鬼針草

    英文名Herba Bidentis Pilosae來源

    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路邊、荒野。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莖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無毛。中下部葉對生,葉片3~7深化裂至羽狀復(fù)葉,很少下部為單葉,小葉片質(zhì)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有鋸齒或分裂,下部葉有長葉柄,向上逐漸變短;上部葉互生,3裂或不裂,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開花時直徑約為8mm,有長梗;總苞片7~8,匙形,邊緣有細(xì)軟毛;外層托片狹長圓形,內(nèi)層托片狹披針形;舌狀花白色或黃色,4~7朵或有時無,部分不育;管狀花黃褐色,長約4.5mm,5裂。瘦果線形,成熟后黑褐色,長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狀,3~4枚,長1.5~2.5mm?;ü?~11月。

    化學(xué)成分

    含蒽醌甙。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瀉。用于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蟲咬傷。

    備注

    同屬植物鬼針草B.bipinnata L的全草亦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蘞子拼音注音Bái Liǎn Zǐ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shí)。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蘞“條。功能主治《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jié)壅熱腫?!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敷。復(fù)方止血消腫:白蘞成熟果實(shí)......
  • 拼音注音Bái Kòu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piniatonkinensisGagnep.采收和儲藏:果實(shí)將熟時采收,烘干或陰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資源分布:分布于廣......
  • 《中國藥典》:白薇拼音注音Bái Wēi別名白馬尾英文名RADIX CYNANCHI ATRAT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蚵邹盋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薯莨拼音注音Bái Shǔ Lànɡ別名山仆薯、板薯、那亞、榜花薯、葉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以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甘,......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