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麋茸

    《中藥大辭典》:麋茸拼音注音Mí Rónɡ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鹿科動物麋鹿未骨化而帶有茸毛的幼角。

    生境分布

    麋鹿為我國特產(chǎn),動物園有飼養(yǎng)。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原形態(tài)

    麋鹿,又名:麋(《莊子》),四不象(《黑龍江外記》)。

    體長約2米,肩高1米余,雄者體重約200公斤,雌者100公斤。雄者尾長達(dá)75厘米,雌者約60厘米。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角似鹿,故稱"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角無眉叉,主干離頭部一段距離后,分前后2枝,前枝再分歧成2叉,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尾生有長束毛,尾端超過后肢踝關(guān)節(jié)。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cè)蹄顯著。冬毛較長,毛色灰棕。鼻孔上方有-白色斜紋,下頰與耳殼內(nèi)面均呈白色,額及頂部沙黃色,頰褐色,頸下長毛黑褐色,頸背有一黑褐的縱紋延伸到前背部,體側(cè)下部灰白色,四肢內(nèi)側(cè)及腹部黃白色;夏毛較短而稀,紅棕色雜有灰色,幼獸紅褐色,雜有黃色,體有白色斑點。每年兩次換角,夏角在6~7月成長,11~12月脫落,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脫落。

    歸經(jīng)

    ①《要藥分劑》:"入腎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少陰經(jīng)。"

    性味

    甘,溫。

    ①《本草蒙筌》:"性熱。"

    ②《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壯陽,補(bǔ)精,強(qiáng)筋,益血。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男子陽痿,女子不孕。

    ①《唐本草》:"服之功力勝鹿茸。"

    ②《本草蒙筌》:"骨軟可健,莖痿能扶。"

    ③《綱目》:"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或浸酒。

    復(fù)方

    ①治腎經(jīng)虛,腰不能轉(zhuǎn)側(cè):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茴香半兩(炒香),兔絲子(酒浸曝干,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上為末,以羊腎一對,清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干,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下。(《本事方》麋茸丸)

    ②治老人骨髓虛竭,補(bǔ)益:麋茸五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為末)。以清酒二升,于銀鍋中慢火熬成膠,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溫水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經(jīng)驗方》麋茸煎)

    ③補(bǔ)養(yǎng)氣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黃(洗,焙)、當(dāng)歸(洗,焙)、麋茸(酥炙,為末)各等分。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或溫酒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麋茸萬病丸)

    各家論述

    ①《醫(yī)學(xué)入門》:"先輩云:鹿茸補(bǔ)陽,麋茸補(bǔ)陰,一云鹿勝麋,一云麋勝鹿。要知麋性與鹿性一同,盡皆甘溫補(bǔ)陽之物。"

    ②《本草求真》:"麋、鹿雖分有二,然總不外填補(bǔ)精髓,堅強(qiáng)筋骨,長養(yǎng)氣血而為補(bǔ)肝滋腎之要藥也。"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麋茸拼音注音Mí Rónɡ別名

    麋、麈、四不象

    英文名Pilose David's deerhorn, Pilose Antler of David's deer出處

    出自《唐本草》。

    1.《別錄》:麋,生南山山谷及淮海邊。

    2.陶弘景:麋,今海陵間最多,干百為群,多輪少牡。

    3.《綱目》:麋,鹿屆也,牡者有角。糜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麋鹿雄性未骨化的帶有茸毛的幼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儲藏:每年1-2月和5-6月2次采收,鋸取未骨化的幼角,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食物主要為草及水生植物。

    資源分布:本種屬我國特產(chǎn)種,清代已飼養(yǎng)于北京南苑,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xiàn)飼養(yǎng)于北京和江蘇兩地,為國家一給保持動物。以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每年兩次換角,夏角6-7月生長,11-12月脫落,此后生出1對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原形態(tài)

    麋鹿,屬于麋與馴鹿之間,大小和歐洲的赤鹿相近,體長約2m,高約1m余。雄者重約200kg,雌者約100kg。尾長約70cm。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無。角的主枝叉分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長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側(cè)蹄顯著。毛色淡褐,背部稍濃,腹部較淺,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紋。冬季毛長而蓬,顯棕赤色,幼獸有白色斑點,生后3月始消失。

    性狀

    性狀鑒別,幼角為二叉分岐,后枝長而直。表面具茸毛。鋸口外圍無骨質(zhì),中間有細(xì)孔。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補(bǔ)腎陽;益精血;強(qiáng)筋骨;壯腰膝。主虛勞贏瘦;精血不足;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或浸酒,熬膏,3-6g。

    復(fù)方

    ①治腎經(jīng)虛,腰不能轉(zhuǎn)側(cè):麋茸一兩(酥炙黃,燎去毛),菌香半兩(炒香),兔絲干(酒浸曝干,用紙條子同碾取末)一兩。上為末,以羊腎一對,清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干,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九,溫酒、鹽湯下。(《本事方》麋茸丸)②治老人骨髓虛竭,補(bǔ)益:康茸五兩(去毛,涂酥炙微黃,為末)。以清酒二升,于銀鍋中慢火熬成膠,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溫水調(diào)下,空心食前服。(《經(jīng)驗方》糜茸煎)③補(bǔ)養(yǎng)氣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黃(洗,焙)、當(dāng)歸(銑,焙)、麋茸(酥炙,為末)各等分。 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或溫酒下,空心食前服。(《楊氏家藏方》茸萬病丸)

    各家論述

    1.《醫(yī)學(xué)入門》:先輩云:鹿茸補(bǔ)陽,麋茸補(bǔ)陰,一云鹿勝麋,一云麋勝鹿。要知麋性與鹿性一同,盡皆甘溫補(bǔ)陽之物。

    2.《本草求真》:麋、鹿雖分有二,然總不外填補(bǔ)精髓,堅強(qiáng)筋骨,長養(yǎng)氣血而為補(bǔ)肝滋腎之要藥也。

    3.《唐本草》:服之功力勝鹿茸。

    4.《本草蒙簽》:骨軟可健,莖屢能扶。

    5.《綱目》: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別名皮胡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廣西刺茶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 f.inermis C.Y.Cheng et W.L......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果實在將成熟時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芭R床應(yīng)用防治細(xì)......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