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福建民間草藥》
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莖。
《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治濕熱臌脹,小便淋瀝不暢,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
①治濕熱臌脹:鮮芒萁根莖半斤,煎湯,沖入燒酒適量,早晚分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小便淋瀝不暢:鮮芒萁根一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藥材基源: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強酸性的紅壤丘陵、荒坡林緣或馬列尾松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和甘肅南部。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橫走,細長,褐棕色,被棕色鱗片及根。葉遠生,葉柄褐棕色,無毛;葉片重復(fù)假兩歧分叉,在每一交叉處均有羽片(托葉)著生,在最后一分叉處有羽片兩歧著生;羽片披針形或?qū)捙樞?,長20-30cm,寬4-7cm,先端漸尖,羽片深裂;裂片長線形,長3.5-5cm,寬4-6mm,先端漸尖,鈍頭,邊緣干后稍反卷;葉下白色,與羽軸、裂片軸均被棕色鱗片;細脈2-3次叉分,每組3-4條。孢子囊群著生細脈中段,有孢子囊6-8個。
1.性狀鑒別 本品根狀莖細長,有分枝,粗2.2-5mm,褐棕色,堅硬,木質(zhì),被棕黃色毛,具短須根;易折斷,斷面明顯分為二層,外層為棕色皮層,中央為淡黃色中柱。
2.顯微鑒別 根狀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下表皮細胞壁木化加厚,近內(nèi)皮層的4-6列細胞壁強烈加厚,幾無胞腔;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原生中柱,維管束周韌型。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
膀胱經(jīng)
苦;涼
清熱利濕;化瘀止血;止咳。主濕熱膨脹;小便澀痛;陰部濕癢;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血崩;鼻衄;肺熱咳嗽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1.《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2.《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莖。
性味《福建民間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治濕熱臌脹,小便淋瀝不暢,跌打損傷。
①《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fù)方①治濕熱臌脹:鮮芒萁根莖半斤,煎湯,沖入燒酒適量,早晚分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小便淋瀝不暢:鮮芒萁根一兩,水煎調(diào)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芒萁骨根拼音注音Mánɡ Qí Gǔ Gēn英文名root of Dichotomy Forked Fern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里白科植物芒萁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cranopteris pedata(Houtt.)Nakai[Polypodium pedatum Houtt.;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強酸性的紅壤丘陵、荒坡林緣或馬列尾松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和甘肅南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橫走,細長,褐棕色,被棕色鱗片及根。葉遠生,葉柄褐棕色,無毛;葉片重復(fù)假兩歧分叉,在每一交叉處均有羽片(托葉)著生,在最后一分叉處有羽片兩歧著生;羽片披針形或?qū)捙樞?,長20-30cm,寬4-7cm,先端漸尖,羽片深裂;裂片長線形,長3.5-5cm,寬4-6mm,先端漸尖,鈍頭,邊緣干后稍反卷;葉下白色,與羽軸、裂片軸均被棕色鱗片;細脈2-3次叉分,每組3-4條。孢子囊群著生細脈中段,有孢子囊6-8個。
性狀1.性狀鑒別 本品根狀莖細長,有分枝,粗2.2-5mm,褐棕色,堅硬,木質(zhì),被棕黃色毛,具短須根;易折斷,斷面明顯分為二層,外層為棕色皮層,中央為淡黃色中柱。
2.顯微鑒別 根狀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下表皮細胞壁木化加厚,近內(nèi)皮層的4-6列細胞壁強烈加厚,幾無胞腔;內(nèi)皮層凱氏點明顯。原生中柱,維管束周韌型。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
歸經(jīng)膀胱經(jīng)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化瘀止血;止咳。主濕熱膨脹;小便澀痛;陰部濕癢;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血崩;鼻衄;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1.《福建民間草藥》:治跌打傷胸,酒水各半或加冰糖燉服。
2.《廣西藥植名錄》:治狂犬病及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