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蓼螺

    拼音注音Liǎo Luó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螺科動物蠣敵荔枝螺及疣荔枝螺的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urpura gradata Jonas[Thais trigona(Reeve)]2.Purpura clavigera Kuster[Thais clavigera Kiuster]

    采收和儲藏:退潮后,于沙灘捕捉,捕得后,沸水燙死,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于潮間至低潮線下1.5m左右的巖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著物的泥沙質海底,雌雄異體,4-10月為產(chǎn)卵其,。卵鞘筒狀,黃色,內含卵子40-250個,產(chǎn)卵不止1次。肉食性,為牡蠣養(yǎng)殖的主要敵害之一。

    2.生活于潮間帶中下區(qū)及潮下帶巖礁間,常附著在牡蠣的空殼內。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

    2.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1.蠣敵荔枝螺,貝殼呈菱形,質堅厚,一般殼高31mm左右,寬20mm,大者高33mm,寬21mm,螺旋部短,螺層約6層,縫合線呈淺溝狀。殼頂尖,光滑。體螺層上部膨大,基部縮小,形成螺體兩端略尖細。殼表黃白色或青灰色,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規(guī)則縱紋,雜有紫褐色斑,各螺層具螺旋肋,肋間還有細肋。每螺層中部和體螺層上部的殼面征凹,成為一弧面。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色斑紋和肋。外唇薄,邊緣有多數(shù)褶襞;內唇后部略薄,前部加厚,臍淺,僅殘留小的凹陷。前溝較短,為一小缺口。厴角質,棕色。

    2.疣荔枝螺,貝殼紡錘形,質堅厚,一般高25-33mm,寬16-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極淺,螺旋部略高,殼歷略膨脹,有較細螺肋,生長線細密。殼表灰綠色或黃褐色,常雜以白色縱條紋。各螺層具有棕褐色的旋形疣肋,以肩部的疣肋較粗大,由邊疆的疣狀突起組成,體螺層膨大,有5條旋形疣肋,上2條粗大,下3條較細弱。殼口卵圓形,內面黃白色或粉黃色,有瓷光,外唇薄,內側為紫褐色,有與殼面肋間相應的5個齒突,有瓷光,外唇薄,內側為紫褐色,有與殼面肋間相應的5個齒突,內唇加厚,淡黃色,遮蓋假臍。前溝短,缺刻狀厴角質,薄,棕褐色。

    性狀

    性狀鑒別(1)蠣敵荔枝螺,貝殼小型,近于菱狀,兩端尖細,表面青灰色中略帶白色,具有灰褐色中棕色不規(guī)則的細肋,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黃色花方和肋。氣微,味微咸。

    (2)疣荔枝螺,貝殼較小,略中小型橢圓形,高約33mm,寬約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淺,不明顯。螺旋部約為殼高的1/3,每一螺層中部有環(huán)列明顯的疣狀突起。體螺層有5裂疣狀突起。整個殼表面密布較細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紋。表面灰白色,突起部呈黑灰色。殼口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大塊黑色或褐色斑。外唇薄,內唇淡黃色,略直,光滑。質堅硬。氣微,味微咸。

    化學成分

    1.疣荔枝螺,貝殼含錳鐵、鈷、鎳、銅、鋅、鎘、鍶等微量元素,并含消旋-α-亞氨二丙酸(meso-α-iminodipropionic acid),左旋-α-亞氨丙酰乙酸(D-α-iminopropioacetic acid),含揮發(fā)性化合物丙酮(acetone),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甲基硫醇(methyl mercaptan),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二甲基化二硫醚(dimethyl disulfide),泰爾維爾定(tyriverdin)A、B,泰爾紅紫(tyian purple)。

    2.蠣敵荔枝螺,貝殼含碳酸鈣、微量元素鐵、銅等,并含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等,以及脂類、膽甾醇(cholesterol)。還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膽堿(β,β-di-methylacrylcholine),丙烯酰膽堿(acrylcholine)等。

    藥理作用

    蠣敵荔枝螺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膽堿和丙烯酰膽堿。前者能興奮頸動脈竇受體,刺激呼吸和興奮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還有阻礙神經(jīng)肌肉傳導的作用。后者具有神經(jīng)肌肉傳導性能,并顯尼古丁作用。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軟腎散結;清熱解毒。主淋巴結結核;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5g。外用:適量,煅灰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取樹皮,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
  • 《中藥大辭典》:樗白皮拼音注音Chū Bái Pí別名樗皮(《日華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陜西中藥志》)。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內皮。春季采收,挖取樹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輕輕捶之,使皮部與......
  • 拼音注音Chū Jī別名紅娘子、灰花蛾來源藥材基源:為蠟蟬科動物樗雞的成蟲。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儲藏:7-8月捕捉,捕后蒸死或烤死,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九棲于樗、榆、刺槐、女貞及多......
  • 《中藥大辭典》: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化學成分橙葉含揮發(fā)油0.2~0.3%,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檸檬醛和檸檬烯等。功能主治《嶺南采藥錄》:“搗爛敷瘡,能止疼散瘀?!罢洝吨兴幋筠o典》《......
  • 《中藥大辭典》: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別名橙(《上林賦》),黃橙(張籍),金橙(蘇軾),金球、鵠殼(《綱目》)。出處《食性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生境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