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蘭嶼肉豆蔻

    拼音注音Lán Yǔ Ròu Dòu Kòu來源

    藥材基源:為肉豆蔻科植物臺(tái)灣肉豆蔻的種仁和假種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yristica cagayanensin Merr.

    采收和儲(chǔ)藏:種仁:12月翌年1月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果皮,剝?nèi)ゼ俜N皮,烘干。假種皮:取出種仁后,將新鮮的假種皮風(fēng)干至色澤發(fā)亮,爭縮,再壓扁,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臺(tái)灣省南部蘭嶼及綠島低海拔原生林中。

    資源分布:臺(tái)北植物園有栽培。

    原形態(tài)

    臺(tái)灣肉豆蔻,喬木,高達(dá)20m,胞徑1m。葉互生;葉柄長1.6-2.5cm,無毛;葉片堅(jiān)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長橢圓形,長15-25cm,寬4-8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通常鈍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干時(shí)上面褐色,微有光澤,第三次小脈在上面隱約可見,下面不明顯?;▎涡?,雌雄異株;雄花序假傘形,花被鐘狀,裂片3,三角狀卵形,花藥條形,花絲合生成雄蕊柱;雌花1-2朵腋生,花被與雄花相似,雌蕊1,無花柱。果序軸較粗,著生成熟果1-2個(gè),果卵狀橢圓形,長約5cm,直徑約3cm,外面密被極短的銹色星狀絨毛;假種皮紅色,條裂狀,種子光滑,徑約4cm。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性狀

    性狀鑒別,種仁卵圓形或圓形,長4-5,直徑約4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較光滑,寬端有淺色圓形隆起狀種臍,另一端可見凹陷的合點(diǎn)。質(zhì)堅(jiān)硬,難破碎。氣芳香,味辛微苦。

    化學(xué)成分

    含有木脂素,臺(tái)灣肉豆蔻脂素(cagayanin)。

    歸經(jīng)

    脾;胃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

    溫中行氣;健胃消食。主脘腹脹滿;食少嘔吐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6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shí)。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bǔ)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