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麗子藤

    拼音注音Lì Zǐ Ténɡ別名

    滇假夜來香、白血藤、公公藤、奶漿藤、隔山撬

    英文名root of Yunan Dregea出處

    始載于《植物分類學(xué)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麗子藤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egea yunnanensis (Tsiang) Tsiang et P.T.Li[Wattakaka yunnanensis Tsi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云南、四川、甘肅。

    原形態(tài)

    攀援灌木。全株具乳汁,除花冠和合蕊柱外,全株均被小茸毛。葉對生,紙質(zhì);葉柄長0.5-2.5cm,頂端具3-4個叢生小腺體;葉片卵圓形,長1.3-3cm,寬0.9-2.5cm,基部心形;側(cè)脈每邊約4條,在葉背突起。傘形狀聚傘兵花序腋生,長達5cm,著花達15朵;花萼裂片卵圓形;內(nèi)面基部具5個小腺體;花冠白色,副狀,裂片長約5mm,具脈紋,邊緣被緣毛;副花冠裂征肉質(zhì);花粉塊長圓狀,直立;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圓柱狀,柱頭基部五角形,先端短2裂。蓇葖果披針形,長3.5-5cm,直徑達7mm。種子卵圓形,長達7mm,寬約4mm,先端具長2cm的白色絹質(zhì)種毛?;ㄆ?-8月,果期10月。

    歸經(jīng)

    肝;胃經(jīng)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安神;健脾;接骨。主神經(jīng)衰弱;食欲不振;骨折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澀、性平。有祛風(fēng)除濕、消食止痛的功能。用于風(fēng)濕疼痛,小兒腹脹痛,胃痛和外傷腫痛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
  • 別名耿馬鉤藤、雙鉤藤、無柄果鉤藤、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帶鉤的藤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活血通經(jīng)。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鈴子別名一面鑼、小一面鑼來源蘭科白鈴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塊莖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紅崩,淋病,白濁,白帶。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白鈴子拼音注音Bá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