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姜葉三七

    拼音注音Jiānɡ Yè Sān Qī別名

    姜七、內(nèi)消子、土三七、打不死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姜科植物姜葉三七根莖。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谷溝邊陰濕地;也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根狀莖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棕褐色,有膜質(zhì)葉鞘,芳香而有辛辣味。葉通常2~3枚叢生,具長柄,紙質(zhì),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上面葉脈稍突起。花白色,帶黃色。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復(fù)方

    ①治跌打損傷:姜葉三七一至三錢。水煎或浸酒內(nèi)服;外用酒炒熱敷患處。

    ②治吐血,衄血,月經(jīng)過多:姜葉三七,曬干,煅存性。用一至三錢,水煎服。

    ③治外傷出血:姜葉三七,炒炭,研粉,適量撒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別名禹白附子、獨(dú)角蓮、獨(dú)腳蓮、牛奶白附、雞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dú)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降丹拼音注音Bái Jiànɡ Dān來源學(xué)名:Hydrangyrum Chloratum Compositum。由汞與其它藥物加工制成。注意有毒。不供內(nèi)服。功能主治殺蟲。外治癰疽發(fā)背一切疔毒。用法用量2~6厘。備注原......
  •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白穎苔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ex rigescens(Franch.)V.Krecz.[C.stenophylla Wahlb.var.rigescens Fr......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別名魚眼木、鵲飯樹來源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Flu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Baill.[F. microcarpa Bl.],以全株入藥。隨用隨采,多鮮用。性味苦、微澀,涼。......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邊、灌木叢中。分布廣西、湖南,貴州,廣東、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白飯樹(《生草藥性備要》),又名:金柑藤,魚骨菜,白魚眼、魚眼木、白火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