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疸樹

    《中藥大辭典》:黃疸樹拼音注音Huánɡ Dɑn Shù別名

    刺黃連、樹黃連、土黃連(《廣西中藥志》),長葉小檗、土黃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三顆針(《廣西中草藥》)。

    出處

    《江蘇藥材志》

    來源

    為小檗科植物廬山小檗。春、秋挖取全株,剪除枝葉及細根,或削除部分栓皮,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林下、溝邊。分布廣西、江西、江蘇、浙江等地。產(chǎn)于廣西、江蘇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約1~3.5米。莖多分枝,枝有細溝紋,并具針刺,刺通常不分叉,偶為三分叉,長1~2.5厘米。葉簇生;倒披針形至匙形,葉基漸狹而呈柄狀,全長約4~8厘米,寬約1.2~2.6厘米,全緣,表面光滑。花序略呈總狀,或近傘形,腋生;小苞片披針形;萼片6,兩輪,內(nèi)輪3枚較大;花瓣6,橢圓狀倒卵形,長約2~3毫米,較萼片略狹,內(nèi)側(cè)墓部具二蜜腺;雄蕊6,與花瓣對生,花藥呈二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顯,柱頭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漿果矩圓形,長9毫米,紅色,微有粉,無宿存花柱。

    性狀

    干燥的莖呈類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溝紋,并有少數(shù)小形皮孔。上部多分枝,枝直徑約3~5毫米,顯灰棕至暗棕色,表面有明顯的縱棱數(shù)條;針刺較多,單個或2~3分叉。主根呈圓柱形,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根頭部留有莖基及芽;側(cè)根及支根呈扭曲狀;外表土黃色至灰棕色,栓皮易片狀脫落而露出棕黃色的皮部。莖枝及根的質(zhì)地堅硬,斷面強纖維性,呈鮮黃色,莖及枝中央具髓部;根無髓,木質(zhì)部占絕大部分。斷面置螢光燈下可見強烈的黃色螢光。味極苦。

    化學(xué)成分

    含小檗堿,根含1.52%,莖枝含0.98%(均以鹽酸鹽計)。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肝炎,膽囊炎,腸炎,菌痢,咽喉炎,結(jié)膜炎,尿道炎,瘡瘍腫毒。

    ①《廣西中藥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腸炎下痢等癥。"

    ②《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細菌性痢疾,腸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結(jié)膜炎,瘡瘍潰爛。預(yù)防流腦。"

    ③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治急性肝炎,膽囊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疸樹拼音注音Huánɡ Dɑ Shù別名

    刺黃連、樹黃連、土黃連、土黃檗、三顆針、黃根檗、黃根刺、黃柏刺、鐵樹黃連、鐵籬笆、土水蓮。

    英文名Stem or root of Lushan Mountain Barberry出處

    出自《江蘇藥材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廬山小檗的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

    采收和儲藏:春季及秋季采挖,剪除枝葉及須根,刮去部分栓皮,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海拔250-1400m的山地灌叢中或山谷溪邊陰處。

    資源分布:分布江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廬山小檗,落葉灌木,高約2-3m。莖多分枝,老枝灰黃色,有明顯的棱,刺通常單生,稀3分叉,長1-3cm。單葉簇生;柄長1-2cm;葉片長圓狀菱形、倒披針形或匙形,長4-8cm,寬1.5-4cm,先端短尖或微鈍,基部漸狹而呈柄狀,上面暗黃綠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ㄐ蚵猿士偁?,或近傘形,長約2-3.5cm,遠較葉為短,具5-10花,花梗纖細,長約4-8mm;小苞片披針形;萼片6,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花黃色,花瓣6,橢圓狀倒卵形,長約3mm;子房內(nèi)含胚珠1-2。漿果長圓狀橢圓形,長約9mm紅色,微被白粉?;ㄆ?-5月,果期6-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直徑達5m;表面灰棕色,有不整齊略彎曲的溝紋,并少數(shù)小型皮孔。莖上部多分枝,枝直徑3-5mm,有數(shù)條縱棱,針刺較多,單個或2-3分叉。主根圓柱形,直徑4-5cm,側(cè)根及支根扭曲;表面土黃色至灰棕色,栓皮易呈片脫落而露出棕黃色的皮部。質(zhì)地堅硬,斷面強纖維性,鮮黃色。氣微,味極苦。

    化學(xué)成分

    廬山小檗莖含小檗堿(berberine)2.84%,小檗胺(bebamine)1.98%,還含藥根堿*(jatrorrhizine),異粉防已堿(isotetrandrine)根皮含小檗堿4.72%。同屬植物長柱小檗根含小檗堿4.99%還含小檗胺等。

    歸經(jīng)

    肝;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解毒。主濕熱瀉痢;黃疸;膽囊炎;口瘡;咽喉腫痛,火眼目赤;濕熱淋濁;丹毒;瘡瘍腫毒;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腸炎下痢等癥。

    2.《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細菌性痢疾,腸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結(jié)膜炎,瘡瘍潰爛。預(yù)防流腦。

    3. 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治急性肝炎,膽囊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í Zhú Lì別名慈竹油。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
  • 《中藥大辭典》:慈竹筍拼音注音Cí Zhú Sǔn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苗。功能主治①《分類草藥性》:“燒灰研細,搽小兒肥瘡。“②《重慶草藥》:“調(diào)氣,治脫肛,疝氣。“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燉團魚吃。外用:燒存性調(diào)敷。摘錄《......
  • 《中藥大辭典》:慈竹籜拼音注音Cí Zhú Tuò別名慈竹筍殼(《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籜。功能主治①《綱目》:“治小兒頭身惡瘡,燒散和油涂之,或入輕粉少許。“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阿邸端拇ㄖ兴?.....
  • 《中藥大辭典》: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癆傷吐血。用法用量鮮慈竹花半斤,鮮黃桷樹寄生半斤,燉黃牛肉或殺口肉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花拼音注音Cí Zhú Huā英......
  • 《中藥大辭典》:慈竹茹拼音注音Cí Zhú Rú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炮制鮮用或姜汁炒用。歸經(jīng)入肺、胃、肝等經(jīng)。性味味甘,性微寒,無毒。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除煩止嘔。治胃熱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