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背藤、紅面將軍、金耳環(huán)(《廣西藥植名錄》)。
《陸川本草》
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葉。全年可采。
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貴州、廣西等地。
常綠直立或蔓性灌木,長可達6米。小枝圓柱形,紅棕色,密被鱗毛。葉革質(zhì);葉形變化較大,自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鐘形,長5~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上面光滑,下面有銀灰色鱗片;葉柄長8~16毫米,紅棕色?;?~10朵,簇生葉腋,銀白色;花梗長2~3毫米;花全長(連子房及裂片)8~12毫米,花被筒管狀,上部4裂,內(nèi)被銀白色與棕色鱗毛;雄蕊4;雌蕊1,花柱無毛。果實狹長橢圓形,長約18毫米,成熟時紅色,有顯著的棱,果柄長12毫米。
《陸川本草》:"性溫,味苦。"
①《陸川本草》:"駁骨散積,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止咳。治風濕腰痛,哮喘,黃腫,跌打。"
內(nèi)服:浸酒,3~5錢。外用:搗碎,酒炒敷患處。
金背藤、紅面將軍、金耳環(huán)、羊奶奶。
出自《陸川本草》。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henryi Ear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2300m的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宜昌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3-5m。具刺,刺長8-20mm;幼枝淡褐色,密被鱗片。葉互生;葉柄長8-15mm;葉片革質(zhì),寬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5cm,寬3-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銀白色,密被白色或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ㄣy白色,密被鱗片,1-5朵生于葉腋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枝銹色,長3-6mm;花梗長2-5mm,花被筒管狀漏斗形,長6-8mm,上部4裂,裂片三角形;雄蕊4,花絲極短;花往直立或稍彎曲,無毛。果實長圓形,多汁,長約18mm,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ㄆ?0-11月,果期翌年4月。
膀胱;肺;肝經(jīng)
甘;性溫
散瘀消腫;接骨止痛;平喘止咳。主跌打腫痛;骨折;風濕骨痛;哮喘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碎,酒炒敷。
1.《陸川本草》:駁骨散積,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
2.《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止咳。治風濕腰痛,哮喘,黃腫,跌打。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金背藤、紅面將軍、金耳環(huán)(《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陸川本草》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貴州、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常綠直立或蔓性灌木,長可達6米。小枝圓柱形,紅棕色,密被鱗毛。葉革質(zhì);葉形變化較大,自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鐘形,長5~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上面光滑,下面有銀灰色鱗片;葉柄長8~16毫米,紅棕色?;?~10朵,簇生葉腋,銀白色;花梗長2~3毫米;花全長(連子房及裂片)8~12毫米,花被筒管狀,上部4裂,內(nèi)被銀白色與棕色鱗毛;雄蕊4;雌蕊1,花柱無毛。果實狹長橢圓形,長約18毫米,成熟時紅色,有顯著的棱,果柄長12毫米。
性味《陸川本草》:"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①《陸川本草》:"駁骨散積,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止咳。治風濕腰痛,哮喘,黃腫,跌打。"
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酒,3~5錢。外用:搗碎,酒炒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雞踢香拼音注音Hónɡ Jī Tī Xiānɡ別名金背藤、紅面將軍、金耳環(huán)、羊奶奶。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Henry Elaeagnus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宜昌胡頹子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henryi Ear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2300m的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宜昌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3-5m。具刺,刺長8-20mm;幼枝淡褐色,密被鱗片。葉互生;葉柄長8-15mm;葉片革質(zhì),寬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5cm,寬3-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銀白色,密被白色或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ㄣy白色,密被鱗片,1-5朵生于葉腋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枝銹色,長3-6mm;花梗長2-5mm,花被筒管狀漏斗形,長6-8mm,上部4裂,裂片三角形;雄蕊4,花絲極短;花往直立或稍彎曲,無毛。果實長圓形,多汁,長約18mm,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ㄆ?0-11月,果期翌年4月。
歸經(jīng)膀胱;肺;肝經(jīng)
性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接骨止痛;平喘止咳。主跌打腫痛;骨折;風濕骨痛;哮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碎,酒炒敷。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駁骨散積,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損傷腫痛,風濕骨痛。
2.《廣西藥植名錄》:止痛,止咳。治風濕腰痛,哮喘,黃腫,跌打。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