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蕉根

    拼音注音Gān Jiāo Gēn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芭蕉科植物甘蕉根莖。全年可采。

    化學(xué)成分

    根含酚類。

    歸經(jīng)

    《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jīng)。"

    性味

    甘澀,寒。

    ①《別錄》:"大寒。"

    ②《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③廈門《新醫(yī)療法與中草藥選編》:"甘澀,大寒。"

    注意

    《得配本草》:"多服動(dòng)冷氣,胃弱脾弱,腫毒系陰分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熱喘,血淋,熱癤癰腫。

    ①《別錄》:"主癰腫結(jié)熱。"

    ②《唐本草》:"搗汁服,主產(chǎn)后血脹悶,敷腫,去熱毒亦效。"

    ③《本草求原》:"治一切腫毒,發(fā)背欲死,血淋澀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搗汁。外用:搗汁涂或搗爛敷。

    復(fù)方

    ①治麻疹肺熱痰喘:鮮香蕉根二錢,馬齒莧一兩,六月霜八錢。合搗爛絞汁,燉微溫,去沫內(nèi)服。(《泉州本草》)

    ②預(yù)防白喉:鮮香蕉根一兩,蟛蜞菊五錢。水煎服。

    ③治血淋:鮮香蕉根四兩,旱蓮草一兩。水煎服。

    ④治熱癤腫毒:鮮香蕉根搗爛,外敷患處。(②方以下出廈門《新醫(yī)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取新鮮香蕉根去皮洗凈,搗爛絞汁,每日1000~1500毫升,分多次口服,每次少量,以服后不嘔吐為度。亦可加蜂蜜適量調(diào)味?;杳哉呖捎帽秋暋R话惴?~4天后體溫即逐漸下降。待體溫穩(wěn)定在37.5℃左右時(shí),可逐步減量,至癥狀基本消失后停藥。據(jù)觀察,病人服香蕉根汁后,先出現(xiàn)泄瀉、尿量增多現(xiàn)象,隨之高熱迅速下降,病情好轉(zhuǎn)。并無因水分排泄增多而產(chǎn)生脫水之弊。由于解決了高熱問題,從而避免或減輕了驚厥和呼吸衰竭等險(xiǎn)象,使病情得以轉(zhuǎn)化。服用香蕉根汁后大便泄瀉較多是正?,F(xiàn)象;如無泄瀉并出現(xiàn)腹脹者,則熱度便難以下降,病情就會(huì)惡化。故在服香蕉根汁期間,忌用冬眠藥和阿托晶類藥物,以免抑制胃腸蠕動(dòng)引起腹脹。如服藥后無泄瀉,可配合灌腸或口服元明粉1~2錢,1日2次。在使用本法同時(shí)仍應(yīng)配合物理降溫,使高熱得到迅速控制。治療117例,治愈110例,有后遺癥1例,死亡6例。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òu Gǔ Xiāo別名透骨消、連錢草、活血丹、見腫消英文名White Ground Ivy出處始載于《中國(guó)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桿物白透滑消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Glechoma biondiana (D......
  • 《中藥大辭典》:白郎花拼音注音Bái Lánɡ Huā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橡樹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區(qū)之森林中。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約10米。芽卵形,芽鱗銳形或較鈍。單葉互生;長(zhǎng)方形或長(zhǎng)方卵形,長(zhǎng)9~11厘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酒草別名山地菊、假蓬、酒藥草、小白酒草來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福建、臺(tái)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鎮(zhèn)痛,祛風(fēng)化痰......
  •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千金薯、竹葉薯、金銀帶(《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夏季采集,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百解薯、銀袋、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塊根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于腸炎腹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