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冬葵根

    《中藥大辭典》:冬葵根拼音注音Dōnɡ Kuí Gēn別名

    葵根(《本草經(jīng)集注》),土黃耆(《滇南本草》)。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冬葵

    性味

    甘辛,寒。

    ①《別錄》:"味甘,寒,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溫,味辛微甘。"

    注意

    《本草正義》:"脾陽不振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竅,通淋。治消渴,淋病,二便不利,乳汁少,白帶,蟲螫傷。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葵根汁解防葵毒。"

    ②《別錄》:"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③孟詵:"主疳瘡生身面上,汁黃者,可取根作灰和豬脂涂。"

    ④《滇南本草》:"破結(jié)氣,下中氣,止氣疼,散痰,消癭瘤,生吃令人瀉,用蜜炒。"

    ⑤《綱目》:"利竅滑胎,止消渴,散惡毒氣。"

    ⑥《分類草藥性》:"治婦人白帶,虛咳,盜汗。"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葵根如五升盆大兩束,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千金方》)

    ②治消渴飲水過多,小便不利:葵根莖葉五兩,切。上藥以水三大盞,入生姜一分,豉一合,煮取二盞,去滓,食后分溫三服。

    ③治熱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車前子一合,葵根一兩半(銼用)。上藥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分為三(二)服。

    ④治二便不通脹急者:生冬葵根二斤(搗汁三合),生姜四兩(取汁一合),和勻,分二服,連用即通。(②方以下出《圣惠方》)

    ⑤治口吻瘡:葵根燒作灰,及熱敷之。(《千金方》)

    ⑥治氣虛浮腫:葵根一兩,水煎兌糖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乳汁少:葵根二兩,煨豬肉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妊娠卒下血:葵根莖燒作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⑨治小兒蓐瘡:葵根燒末敷。(《子母秘錄》)

    ⑩治虺蛇毒:葵根搗敷。(《古今錄驗》)

    ⑾治項生癭瘤,咽喉內(nèi)氣粗喘促,喉內(nèi)有痰聲,響而不止:土黃耆一兩(蜜炒),皮硝三錢,豬眼子五錢(新瓦焙去油)。共為細(xì)末,蜜丸,每服三錢,滾水送下,吃至三天后,人面消瘦,至七天后可愈。(《滇南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冬葵根拼音注音Dōnɡ Kuí Gēn別名

    葵根、土黃耆。

    英文名Root of Cluster Mallow出處

    1.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2.《本草正義》:葵性甘寒而滑,莖苗根實,情性俱同,功用相等,泄熱通淋,滑利二便,皆濕熱蘊(yùn)結(jié)者為宜。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野葵Malva verticillata L.及冬葵Malva crisp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lva verticillata L.[M.pulchella Bernh.]2.Melva crisp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平原、山野等處。

    資源分布:1.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2.我國西南及河北、甘肅、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種植。

    原形態(tài)

    1.野葵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莖被星狀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8cm,僅上面槽內(nèi)被絨毛;托葉卵狀披針形,被星狀柔毛;葉片腎形至圓形,直徑5-11cm,常為掌狀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鈍尖頭,邊緣有鈍齒,兩面被極疏糙狀毛或幾無毛。花3至數(shù)朵簇生于葉腋間,幾無柄至有極短柄;總苞的小苞片3枚,線狀披針形,被纖毛;萼杯狀,5裂,廣三角形,被疏星狀長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紅色,花瓣5,長6-9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長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圓形,直徑5-7mm,分果丬10-11,背面平滑,兩側(cè)具網(wǎng)紋。種子腎形,直徑約1.5mm,紫褐色,禿凈。花期3-11月。

    2.冬葵 本種與野葵的區(qū)別為:一年生草本,不分枝。莖被柔毛。葉柄細(xì)瘦,被疏柔毛;葉片圓形,5-7裂,直徑5-8cm,基部心形,邊緣具細(xì)鋸齒,特別皺曲。花白色。果扁球形,直徑約8mm,分果爿11,網(wǎng)狀,具細(xì)柔毛。種子直徑約1mm,暗黑色?;ㄆ?-9月。

    歸經(jīng)

    脾;膀胱經(jīng)

    性味

    甘;寒

    注意

    《本草正義》:脾陽不振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解毒。主水腫;熱淋;帶下;乳癰;疳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集注》:葵根汁解防葵毒。

    2.《別錄》: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3.盂詵:主疳瘡生身面上,汁黃者,可取根作灰和豬脂涂。

    4.《滇南本草》:破結(jié)氣,下中氣,止氣疼,散痰,消癭瘤,生吃令人瀉,用蜜炒。

    5.《綱目》:利竅滑胎,止消渴,散惡毒氣。

    6.《分類草藥性》:治婦人白帶,虛咳,盜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蔓龍膽、虎牙草來源龍膽科纏竹黃Tripterospermum cordifolium (Marq.) H. Smith,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肝肺火。主治咳嗽,急驚風(fēng),肝熱目赤,口苦,黃疸,筋骨熱痛等癥。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翅衛(wèi)矛拼音注音Chì Wèi Máo別名約哦(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栓翅衛(wèi)矛的枝皮。7~8月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緣及河岸灌叢中。分布河南、陜西、甘肅、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約4米。枝近四棱......
  •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翅子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1780m的山坡上。資源分......
  • 拼音注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貓爪子(《吉林中草藥》),紅蓮(藏名)。出處《吉林中草藥》來源為毛良種植物翅果唐松草的全草或根及根莖。秋季采挖根及根莖,去泥砂,曬干;夏季采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林間草地及河岸灌......
  • 別名多翅果、野甘草、逗屁股果、奶漿果、大對節(jié)生來源蘿藦科翅果藤M(fèi)yriopteron extensam (Wight) K. Sch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西、貴州、云南。性味甘、苦,辛。注意服藥期間,忌服糖。功能主治補(bǔ)中益氣,止咳,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