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丁茄

    拼音注音Dīnɡ Qié別名

    癲茄、大癲茄、野顛茄、野西紅柿、鈕茄根、山馬鈴、刺丁茄、番鬼茄

    來源

    為茄科屬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全草入藥。夏、秋采全草,鮮用或曬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凈,鮮用或干用。

    生境分布

    生于村旁、路旁、園邊、半陰濕肥沃的地方。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省。

    原形態(tài)

    亞灌木,高30-60厘米。莖有勁直的長刺,幼嫩部混生刺毛。葉互生,具有刺長柄;葉片寬卵形,長5-12厘米,寬5-10厘米,5-7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緊貼的硬毛,脈上均有長刺。夏、秋開花,聚傘花序腋生,花少數(shù)或單生;萼先端5裂有長刺;花冠輻狀,白色,裂片披針形。雄蕊5,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直徑2.5-4厘米,光滑,基部有帶刺的宿萼,成熟時橙紅色,有很多種子。

    栽培

    喜溫暖、向陽環(huán)境,不耐寒,北方可在溫暖季節(jié)栽培。對土壤不甚選擇,但于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生長更為繁茂。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穴播,每穴播種3~5粒,覆土約半寸,播種后如土壤保持濕潤,約二周左右出苗,苗高2~3寸時需間苗一次,每穴留壯苗1株。生長期間注意管理,如發(fā)現(xiàn)蚜蟲可用6%可濕性六六六1斤加水200斤噴殺。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生物堿:茄堿(solanine),以未成熟果實(shí)中含量最多。又謂從漿果中分離出茄解堿(澳洲茄堿 solasonine,C45H73O16N)、澳洲茄邊堿(solamargine)、澳洲茄新堿(solasurine)。

    性味

    苦、辛,微溫。有毒。

    注意

    一般只作外用,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鎮(zhèn)痛麻醉。跌打損傷,風(fēng)濕腰腿痛,癰瘡腫毒,凍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外洗。

    復(fù)方

    凍瘡:丁茄全草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別名筋骨草、散血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儲藏:2-3月花開時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別名七星箭[四川]來源藍(lán)雪科角柱花屬植物紫金蓮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藍(lán)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甘、辛,溫......
  • 拼音注音Bò Lán別名苤藍(lán)、撇藍(lán)、茄連、甘藍(lán)、玉蔓青、芥蘭頭、玉頭、香爐菜。出處本品載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藍(lán)?!掇r(nóng)政全書》“芥藍(lán)“條載:“但食根之菜,如芥、蘆菔、蔓青之屬,魁皆在土中;此則魁在土上,為異耳?!八鎏卣髋c球莖甘藍(lán)一致?!毒V......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葉蘭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別名小葉青、小青、麻葉青、銀線蓮、蘄蛇藥來源蘭科斑葉蘭屬植物斑葉蘭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挖,鮮用或洗凈曬干。性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