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臭牡丹根

    《中藥大辭典》: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

    臭楓根(《植物名實圖考》)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9~10月間采收,曬干。

    性味

    辛苦,溫。

    ①《分類草藥性》:"味淡苦。"

    ②《福建民間草藥》:"辛,溫,有小毒。"

    ③《陜西中草藥》:"苦辛,平。"

    功能主治

    行氣健脾,祛風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頭暈,虛咳,高血壓,風濕痛,腳氣,蕁麻疹,癰疽,痔瘡。

    ①《植物名實圖考》:"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亦治毒瘡,消腫止痛。"

    ②《草木便方》:"渭熱,補氣,健脾。治虛癆骨蒸,氣腫,黃疸,腳弱。"

    ③《分類草藥性》:"健脾補氣。治白濁,咳嗽。燉烏骨雞服,大補中氣。"

    ④《天寶本草》:"補肺腎兩虛。治頭暈。"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為強壯劑。治虛弱,浮腫。消臌漲,治腹痛。又可通經,治婦女血崩。"

    ⑥《四川中藥志》:"治腳氣,虛咳。"

    ⑦《陜西中草藥》:"行氣活血,祛風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頭暈目眩,高血壓,風濕疼痛,疝氣,脫肛,痔瘡,痢疾,癰疽瘡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復方

    ①治頭昏痛: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打入雞蛋二個(整煮),去渣,食蛋及湯。

    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

    ③治風濕關節(jié)痛:臭牡丹根一兩至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兩次分服?;蛲i蹄筋二兩燉湯服。

    ④治瘰疬,跌打損傷:臭牡丹根四兩,燒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可服)。每日飲酒一至二兩。(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痢疾,漆瘡: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蕁麻疹:鮮臭牡丹根二兩。煎汁加雞蛋三只,煮食,連服數(shù)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

    臭楓根

    英文名Root of Rose Glorybower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林緣、溝谷、路旁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高1-2m。植株有臭味。葉柄、花序軸密被黃褐色或紫色脫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圓形,皮孔顯著單葉對生;葉柄長4-17cm;葉片紙質,寬卵形或狼形,長8-20cm ,寬5-15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粗或細鋸齒,背面疏生短柔毛和腺點或無毛,基部脈腋有數(shù)個盤狀腺體。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密集,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對性形的葉狀苞片,長約3mm,早落或花時不落;小苞片披針形,長約1.8cm;花萼鐘狀,宿存,長2-6mm,有短柔毛及少數(shù)肋狀腺體,萼齒5深裂,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形,長1-3mm;花冠淡紅色、紅色或紫紅色,花冠管長2-3cm,先端5深裂,裂片倒卵形,長5-8mm;雄蕊4,與花柱均伸于花冠管外;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徑0.6-1.2cm,成熟時藍紫色?;ü?-11月。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臭牡丹根乙醇提取物B部分腹腔或皮下注射100g/(kg·d),連續(xù)6-8d,能延緩小鼠內瘤(S180)和小鼠肝癌(H22)腫瘤的生長,有一寂靜的抗腫瘤作用;并能干擾3H-TdR摻入S180的荷瘤小鼠肝、脾組織DNA的生成。但對艾氏腹水癌(EAC)和Lewis 肺癌小鼠無明顯影響,臭牡丹提取物C部分對H22腫瘤也有抑制作用。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皮下注射臭牡丹根乙醇提取物10g/kg、100g/kg,連續(xù)7d,對小鼠胙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有明顯抑制作,并能抑制綿羊紅細胞(SRBC)所致溶血素抗體的產生。

    歸經

    肝;脾;腎;肺經

    性味

    辛苦;溫

    功能主治

    行氣健脾;祛風除濕;解毒消腫;降血壓。主食滯腹脹;頭昏;噓咳;外痢脫肛;腸痔下血;淋濁帶下;風濕痛;腳氣;癰疽腫毒;漆瘡;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內服:15-30g;或浸灑。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復方

    ①治頭昏痛: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打入雞蛋二個(整煮),去渣,食蛋及湯。②治大便下血: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豬大腸不拘量。同燉湯服。③治風濕關節(jié)痛:臭牡丹根一兩至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兩次分服。或同豬蹄筋二兩燉湯服。④治瘰疬,跌打損傷:臭牡丹根四兩,燒酒一斤,同封浸(十六天司'服)。每日欽酒一至二兩。(①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痢疾,漆瘡:臭牡丹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⑥治蕁麻疹:鮮臭牡丹根二兩。煎汁加雞蛋三只,煮食,連服數(shù)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亦治毒瘡,消腫止痛。

    2.《草木便方》:清熱,補氣,健脾。治虛密骨蒸,氣腫,黃疸,腳弱。

    3.《分類草藥性》:健脾補氣。治白濁,咳嗽。燉烏骨雞服,大補中氣。

    4.《天寶本草》:補肺腎兩虛。治頭暈。

    5.《貴州民間方藥集》:為強壯劑。治虛弱,浮腫,消服脹,治腹痛。又可通經,治婦女血崩。

    6.《四川中藥志》:治腳氣,虛咳。

    7.《陜西中草藥》:行氣活血,祛風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頭暈目眩,高血壓,風濕疼痛,疝氣,脫肛,痔瘡,痢疾,癰疽瘡毒,毒蛇咬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性味苦、澀,微寒。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