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刺參(《西藏常用中草藥》),降扯(《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新醫(yī)學雜志》9:31,1973
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
同屬植物水蘇葉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藥。
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圓柱形,分枝,外面褐色。莖直立,不分枝,有縱條紋。葉根出,葉片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2厘米,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刺狀鋸齒?;〝?shù)朵輪生組成穗狀花序;苞片3枚輪生,無柄,邊緣具刺狀鋸齒;花淡紫色,唇形。瘦果,表面具瘤狀突起和黑斑。
含醇式皂甙、甙類。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性溫,味甘微苦。"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平(溫),味甘。"
①《西藏常用中草藥》:"健胃,催吐,消腫。用于胃痛等癥;外用治瘡癰腫痛。"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單用煎服催吐;莖葉碾末撒布,治化膿創(chuàng)傷。"
內(nèi)服:煎湯,1~2錢;大劑量則催吐。外用:研末撒。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刺參(《西藏常用中草藥》),降扯(《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出處《新醫(yī)學雜志》9:31,1973
來源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
同屬植物水蘇葉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藥。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圓柱形,分枝,外面褐色。莖直立,不分枝,有縱條紋。葉根出,葉片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2厘米,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刺狀鋸齒?;〝?shù)朵輪生組成穗狀花序;苞片3枚輪生,無柄,邊緣具刺狀鋸齒;花淡紫色,唇形。瘦果,表面具瘤狀突起和黑斑。
化學成分含醇式皂甙、甙類。
性味①《西藏常用中草藥》:"性溫,味甘微苦。"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平(溫),味甘。"
功能主治①《西藏常用中草藥》:"健胃,催吐,消腫。用于胃痛等癥;外用治瘡癰腫痛。"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單用煎服催吐;莖葉碾末撒布,治化膿創(chuàng)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大劑量則催吐。外用:研末撒。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