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安徽刺黃柏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

    黃柏、刺黃柏、三顆針

    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莖枝,去葉,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m的山間灌叢、溪邊或林下石隙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刺黃柏,落葉灌木,高1-2m。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黃色或暗棕色,有少數(shù)黑色疣點,刺單生或3叉,長1.5-3cm。葉簇生;柄長0.5-1cm;葉片橢圓形,倒卵形勤儉到卵狀橢圓形,長2-6cm,寬1.5-3.5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有刺狀鋸齒15-25,齒距2-3m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網(wǎng)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長3-4cm,有花10-20朵;花黃色,直徑約1cm,花被6,內(nèi)輪花瓣基部有2枚腺體;雄蕊6,花藥2瓣裂;子房1,內(nèi)含1-2枚胚珠。漿果橢圓形,紅色,略被粉狀物。花期4-7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莖枝圓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徑1-5mm,長短不一。表面黑褐購或棕黑色,具縱皺紋,針刺多單一,稀三叉。質(zhì)硬,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懷;橫切面皮部淡黃色,木部黃色,有較密放射狀紋理,髓部較小,黃白色。氣微,味苦。

    以莖枝粗壯、斷面色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排列緊密。皮層較窄;纖維單個散在,壁薄。維管束外韌型,20-28個環(huán)列;韌皮部較窄;束中形成層2-3列細胞;木質(zhì)部發(fā)達,導(dǎo)管直徑可達50μm,木纖維眾多,排列緊密。射線較平直,寬1-7列細胞。髓約占直徑的1/4,由薄壁細胞組成,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柱晶或方晶。

    歸經(jīng)

    肝;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淋濁;帶下;瘡瘍;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②《廣西中草藥》:“味微......
  • 《中藥大辭典》: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谷木皮(《吳普本草》),楮樹皮(《別錄》),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濟總錄》),構(gòu)皮(《草木便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樹皮的韌皮部。性味①《藥性論》:“......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gòu)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桑科植物構(gòu)樹莖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gòu)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fēng)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②《綱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復(fù)方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肮δ苤髦巍短票静荨罚骸爸飨疮徑?,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