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夫走疰者。風邪客于衛(wèi)氣是也。體虛之人。受于邪氣。隨血而行。且風善行而數(shù)變。衛(wèi)氣之
方
五香散治五尸鬼邪。走疰疼痛。及風氣。
沉香丁香木香麝香(研)薰陸香(研)鬼箭羽當歸(切焙)沒藥(研)肉豆蔻(各一兩)牛黃(研)桂(去粗皮)鬼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金牙(各三分)犀角(鎊)羚羊角(鎊)大黃(煨)人參升麻桔梗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安息香(研各一兩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一枚正者)丹砂(研一錢一分)上搗研為細散。湯飲或酒調服一錢。半日再服。
牛黃丸治走疰惡氣。偏僻皮膚疼痛如錐刺。背膊牽強。伏連羸瘦發(fā)渴。
牛黃(研一兩)人參沉香(銼)木香枳殼(去瓤麩炒)前胡(去苗各一兩半)麝香(研)黃連(去須)犀角(鎊各一兩)胡黃連(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空心米飲
治走疰風毒疼痛。熨藥方。
(出圣惠方)野狼毒附子(去皮臍)川椒吳茱萸生干地黃桂心蕓苔子芎川大黃當歸(度。
天雄散
(出圣惠方)
治惡風走疰疼痛。
天雄(炮裂去皮臍)雄黃(研各一兩)莽草桂(去粗皮)蜀椒(去目及合口炒出汗)虎骨方用川烏頭
枳殼丸治走疰疼痛如錐刺。皮膚風氣。心腹四肢疼痛。
枳殼(去瓤面炒)濃樸(去粗皮姜汁炙各一兩)犀角(鎊半兩)檳榔(煨二枚)桑根白皮(醋拌炒各一
神效膏
(出圣惠方)
治走疰。上下相痛。貼之。
芫花(一兩)蕓苔子(半兩)安息香(半兩)附子(半兩去皮臍)桂心(一兩)川椒(半兩
蛇床子散治久患走疰疼痛。
蛇床子(炒)莨菪子(炒)蕓苔子(炒)胡荽子芫花(醋炙各一兩)上為細散。取生自然
烏頭散治久患走疰氣疼痛。
烏頭(炮裂去皮臍)曼陀羅子(炒)地龍(炒)牛膝(酒浸切焙各半兩)上為散。溫酒調半
雄黃丸
(出圣惠方)
治惡氣走疰疼痛。
雄黃(三兩細研水飛過)清漆(三匙)米醋(九升)上件。五月五日。以糠火煎一伏時。
候
治走疰方
(出圣惠方)燒車缸令熱。暫入水。以濕布裹。熨病上。
又方
(出圣惠方)用小芥子末一合。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三兩服瘥。瘥后不得食五辛。
又方
(出圣惠方)用桂心一兩。以酒一大盞。煎至七分。為二服。
又方
(出圣惠方)用蕓苔子。以慢火炒熟。搗為末。以油麩入濃醋。調煎為糊。看令熱。涂在痛處。三五次效。
推仙丸(出保生方)
治一切走疰疼痛。
蒼術(酒浸四兩炒)干姜(炮)濃樸(姜制)川椒(炒各一兩)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
治走疰攻頭面四肢。及陽毒。傷寒壯熱頭痛。心神煩躁。大利胸膈。
用生菜瓜。搗取自然汁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