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五痿

    作者: 朱梓

    (附論)三因方論云。夫人身之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形。內(nèi)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

    若痿弱無力以運(yùn)動。故致痿。狀與柔風(fēng)香港腳皆相類。以脈癥并所因別之。不可混濫。柔風(fēng)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屬五內(nèi)氣不足之所為也。又曰病者肺熱。皮虛弱薄者。足痿。其色白而毛敗。名曰皮痿。由肺熱葉焦使然也。肺為五臟長。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

    肺鳴則肺葉焦。論曰。五臟因肺熱焦發(fā)為痿。病者心下熱。膝腕樞紐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脛筋縱緩不能任其地。其色赤而脈絡(luò)溢。名脈痿。由悲哀太甚。陽氣內(nèi)動。數(shù)溲血。故本病論曰。大經(jīng)空虛。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病者肝熱。口苦筋膜干。筋急而攣。其色蒼而爪枯。名曰筋痿。由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及為白淫。故下經(jīng)曰。筋痿者生于肝使然也。病者脾熱。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其色黃。而肉蠕動。名曰肉痿。由漸于濕地。以水為事。居處下澤。濡漬痹痿而不仁。故下經(jīng)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下也。病者腎熱。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其色黑而齒槁。名曰骨痿。因有所遠(yuǎn)行勞倦。遇大熱而渴。陽氣內(nèi)乏。熱舍于腎。致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下經(jīng)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

    龍骨丸治膀胱腎冷。坐起欲倒。目KTKT。氣不足骨萎方。

    龍骨柏子仁干地黃甘草防風(fēng)(各五分)禹余糧白石英桂心黃茯苓(各七(各四分)日二。

    起痿丹

    (出永類鈐方)

    治諸痿。法當(dāng)養(yǎng)陽明與沖脈。陽明主胃。乃五臟六腑

    海。主潤宗筋

    于氣街。屬于帶脈

    補(bǔ)其榮。而通其輸。

    調(diào)舉。日附子(炮去皮臍)枸杞子(揀去枝梗)肉蓯蓉(酒浸焙干)沉香(不見火)官桂朱砂(別雄(炮去皮臍或煉蜜和丸至二為末

    藿香養(yǎng)胃湯

    (出三因方)

    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

    筋無所養(yǎng)。遂藿香白術(shù)白茯苓神曲(炒)烏藥(去末)縮砂仁(炒)薏苡仁(炒)半夏曲人參(棗二枚

    芎桂散

    (出危氏方)

    治四肢疼痛軟弱。行履不便。

    川烏頭(二兩切作片子水浸一宿切作算子條更以米泔浸一宿不洗日干麩炒微赤為度干了秤)錢。溫鹽酒下。

    麋角丸

    (出危氏方)

    能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肉薄著。筋骨羸

    弱。

    飲食不滋。庶熟地黃(四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麋角(鎊一斤重酒浸一宿)上用大麥米二升。以添陳酒食前服治筋痿。兩手握固無力。兩腿行動無力。急饑食少。此名筋痿。其病癥候。多口舌生瘡。

    忽不荊芥穗蔓荊子連翹防風(fēng)羌活獨(dú)活(研)木香牡丹皮山梔秦艽(去沙土)麻滓吃。

    金剛丸

    (出保命集方)

    能治腎損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

    萆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等分)上為細(xì)末。酒煮豬腰子為丸。

    每服

    牛膝丸

    (出保命集方)

    能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于床。筋緩不能收持。宜益

    緩中。

    牛膝(酒浸)萆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防風(fēng)菟絲子(酒浸)白蒺藜(各等分)十丸。

    煨腎丸

    (出保命集方)

    治腎肝損。及脾損谷不化。宜益精緩中消谷。

    牛膝萆杜仲蓯蓉菟絲子防風(fēng)白蒺藜葫蘆巴破故紙(等分)桂(半兩)上

    治莖痿

    (出本草)以筆頭灰酒服之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