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水腫咳逆上氣(附論)

    作者: 朱梓

    內(nèi)經(jīng)謂水腫。肺為喘呼。氣逆不得臥。蓋腎主水。肺主氣。腎虛不能制水。水氣脹滿。

    上在

    烏腎丸

    (出圣惠方)

    治水氣腫滿??饶嫔蠚?。

    烏腎(半兩)蛤蚧(一對(duì)涂酥微炒)木通(半兩)漢防己(半兩)檳榔(半兩)大戟(三分)微炒)郁李仁(三分茯苓(半兩)湯下三十丸。

    大白前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氣??饶嫔蠚?。通身洪腫。短氣脹滿。晝夜臥不

    得。腹中鳴。

    白前(一兩半)紫菀(去土二兩)半夏(湯洗七次二兩銼焙干去滑)生澤漆根(微炒一兩)上四味。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內(nèi)后藥。

    桂(去皮一兩半)人參(二分)白術(shù)赤茯苓(去皮各二兩)

    葶藶散專(zhuān)治十種水氣。喘急。坐臥不得。小便淋澀。

    (方見(jiàn)神助散)

    褚澄漢防己散

    (出千金方)

    治水腫上氣。

    漢防己澤漆葉石葦澤瀉(各五兩)桑根白皮白術(shù)丹參赤茯苓橘皮通草(各服。

    一日

    大棗散專(zhuān)治遍身浮腫。肺脹上氣不得臥。大小便澀。先服大棗散。后服海蛤丸。

    后三年不

    出。發(fā)作有時(shí)

    癖腎積。蓄熱極痛

    實(shí)熱腰痛。

    (出圣濟(jì)總錄)芫花(炒一分)甘遂(炙半分)大戟(去皮一分)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qián)匕。以大棗十枚。

    更加

    海蛤丸

    (出圣濟(jì)總錄)海蛤(別研)赤茯苓(去皮各一兩)野狼毒(三分)桑根白皮(炙銼)玄參(微炙各一兩)膩仁炒各一十

    白前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氣??饶嫔蠚?。通身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

    得臥。其喉中白前(十至三分)紫菀(去土一兩半)半夏(洗七次三兩)澤漆根(炒)栝蔞(一枚去皮)上搗篩。每利。或

    防己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氣??饶嫔蠚?。四肢浮腫。坐臥不安。

    防己(半兩)桑根白皮(銼)木通(銼)赤茯苓(去皮各一兩)澤漆郁李仁(浸去皮炒)盞半。

    棗四

    黃湯治水氣。面浮咳嗽氣促。

    黃(三分)柴胡(去苗)赤芍藥(炒)赤茯苓(去皮各半兩)陳橘皮(浸去白焙)麥門(mén)冬去滓溫服。

    治水氣浮腫。咳逆上氣。宜服此方。

    甜葶藶(三分紙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赤芍藥秦艽(去皮)漢防己麻黃去滓溫

    杏仁散

    (出圣惠方)

    治水氣腫盛??饶嫔蠚?。小便赤澀。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茅根(一兩半)赤茯苓(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兩)木通(一行十里

    鯉魚(yú)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水腫腹大。喘咳胸滿不得臥。

    鯉魚(yú)(一個(gè)重三斤去鱗腸肚)桂(去皮)紫菀(去苗土各二兩)防己黃芩(去黑心)硝石內(nèi)藥末五

    治水腫。咳逆上氣。坐臥不得。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甜葶藶(一兩令紫色隔紙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焙)甘遂(半兩炒微黃)牽牛子(一兩炒小豆飲

    又方

    (出圣惠方)海蛤(一兩細(xì)研)甜葶藶(一兩隔紙炒紫色)漢防己(一兩銼)杏仁(湯浸去皮尖三分雙仁百杵。

    白前湯治水腫??饶嫔蠚?。身體浮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咽喉中作水

    雞聲。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三兩)上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三服。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