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傷寒虛煩附論

    作者: 朱梓

    夫傷寒虛煩者。心中郁郁而煩也。有胸?zé)?。有心中煩。有虛煩。諸如此者。皆熱也。若止云煩者。表熱也。及其邪熱傳里。故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別。三者。要在觀其熱所從來(lái)。審其虛實(shí)。而治為不同也。如不經(jīng)發(fā)汗吐下而煩者。則是傳經(jīng)之熱。不作膈實(shí)者。但多和解而已。故經(jīng)曰。心煩喜嘔?;蛐刂袩┒粐I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是皆和解而徹?zé)嵴咭病H粢蛲孪掳l(fā)汗后。而煩者。則是內(nèi)陷之煩。但多涌吐而已。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

    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丸藥大下后。身熱不去。微煩者。

    梔子干姜湯主之。是皆取其吐。而涌其熱者也。虛煩之狀。心中溫溫然欲吐。憒憒然無(wú)奈欲其不嘔。擾擾亂亂。是名煩也。非吐則不能已。經(jīng)曰。若下后更煩。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梔子豉湯主之。脈作結(jié)。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瓜蒂散主之。二者證均煩也。

    藥均是吐也。而又輕重之不同。吐下發(fā)汗后。邪氣乘虛而入。煩者。則謂之為虛煩。與梔子豉湯。則是吐劑之輕者。不因吐下發(fā)汗后。邪氣結(jié)胸中。則為膈實(shí)。與瓜蒂散。則是吐劑之重者。又陽(yáng)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則是煩之實(shí)者也。與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心煩者。則是煩也。虛也。與小建中湯補(bǔ)之。煩。為熱也。悸而煩。復(fù)為虛者。以悸為虛。悸甚而煩。故為虛也。少陽(yáng)之邪入府者。煩而悸。則為熱也。大抵先煩而悸者。是為熱也。先悸而煩者。是為虛也。內(nèi)經(jīng)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誠(chéng)哉是言也。又云。傷寒病后躁煩者。有虛煩。有谷煩。陽(yáng)氣偏多。謂之虛煩。病瘥后。食谷太早。心虛不勝谷氣。胃內(nèi)蒸熱。謂之谷煩。若陰陽(yáng)和調(diào)。則虛煩自已。損其谷食。則谷煩者瘥。

    活人書云。不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者。此多虛煩熱證也。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fā)汗。頭不疼。脈不緊數(shù)。故知非里實(shí)也。不可下。如此者。內(nèi)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損竭多死者也。此虛煩。但當(dāng)與竹葉湯。

    苦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shù)用。甚有效。傷寒虛之。宜服。

    王叔和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并宜服竹葉湯。

    竹葉湯治虛煩。狀似傷寒。但身不疼痛。不惡寒?;虻煤?。亡津液。躁熱未解。

    內(nèi)外皆不竹葉(半把)石膏(碎四兩)半夏(湯洗去滑切焙三分)人參(半兩)麥門冬(去心二兩)甘草(炙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粳米一百余粒。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并解暑毒。陰證傷寒未解人。勿服。若表里俱虛。不利。發(fā)熱。去石膏。加附子煎。名既濟(jì)湯。濟(jì)生除石膏、粳米。加茯苓、小麥。治傷寒霍亂吐瀉后。心虛煩悶。

    梔子豉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傷寒發(fā)汗后。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

    懊。宜服梔子豉湯。又傷寒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痛。亦宜服梔子豉湯。又

    傷寒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虛煩也。亦宜服之。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

    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十四枚去皮)豉(四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

    去滓。

    溫服。得快吐。止后服。

    烏梅湯

    (同前)

    治傷寒大病瘥后。體虛煩滿。

    烏梅(取肉)山梔子仁甘草(炙)葛根(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

    入豉二七粒。同煎至半盞。去滓。早晚食后。溫服。

    麥門冬飲

    (同前)

    治傷寒汗后虛煩。心神不寧。

    麥門冬(去心焙)柴胡(去苗)防風(fēng)(去叉)半夏(湯洗滑姜汁制)赤茯苓(去黑皮)犀角(鎊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人參湯

    (出同前)

    治傷寒后虛煩。心胸滿悶。腹脹微喘。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杏仁(去皮尖雙仁細(xì)研各半兩)上除杏仁外。銼如麻豆大。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粳米百余粒。同煎。米熟去滓。溫服??招摹?/p>

    麥門冬湯

    (出同前)

    治傷寒后不解。或寒或熱。四肢瘦弱。飲食不能。胸中煩

    滿虛躁。

    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人參白術(shù)(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去白炒一兩)甘草(炙半兩)地骨皮黃(銼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

    濃樸飲

    (出同前)

    治傷寒發(fā)汗后。氣虛心煩。腹?jié)M痰逆。不思飲食。

    濃樸(二兩去粗皮姜汁制)甘草(炙)半夏(姜汁制)人參陳橘皮(去白焙各二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薏苡仁湯

    (出同前)

    治傷寒汗后煩滿。多睡。小便赤色。

    薏苡仁酸棗仁防風(fēng)(去叉)人參甘菊花地骨皮紫蘇子甘草(炙)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荊芥、薄荷、生姜各少許。同煎七分。

    人參飲

    (出同前)

    治傷寒汗后煩滿。氣虛。心神不寧。

    人參赤茯苓(去黑皮)陳橘皮(去白焙)白術(shù)(銼炒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麥門冬茯苓飲

    (出同前)

    治傷寒后煩滿。心神恍惚。不得眠臥。

    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知母(焙)芎酸棗仁(微焙)陳橘皮(去白焙)檳榔(銼)甘草(炙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日三。

    柴胡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傷寒后。虛勞煩熱。驚悸不得眠睡。

    柴胡(去苗半兩)酸棗仁(微炒二兩)遠(yuǎn)志(去心一分)當(dāng)歸防風(fēng)(去叉)甘草(炙銼)茯神(去木)豬苓(去黑皮)黃(銼)人參生干地黃芎(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

    日三服。

    人參湯

    (出同前)

    治傷寒后。虛勞不得眠。煩悶。四肢乏力。

    人參(一兩)酸棗仁(微炒三兩)當(dāng)歸(切焙)芎(銼)桂(去粗皮)甘草(炙銼)柴胡(去苗)白茯苓(去黑皮)石膏(碎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服。

    六神湯

    (出同前)

    治傷寒虛煩不安。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防風(fēng)(去叉)百合黃(銼)干山芋(各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酸棗仁湯

    (出同前)

    治傷寒后。虛煩不得眠臥。頭目昏眩。

    酸棗仁(炒三兩)麥門冬(去心焙二兩)地骨皮(銼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茯神散

    (出同前)

    治傷寒后虛煩。心腹不快。

    茯神(去木)柴胡(去苗)陳橘皮(去白焙)甘草(炙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黃連一物湯治傷寒不解??址幋蠖唷4笮”悴焕?。虛煩不安。

    黃連(一兩銼碎生姜數(shù)片入酒少許微炒)上作一服。水一碗。煎七分。去滓。徐飲。

    冷熱皆不可服。一物黃連瀉心湯。易老。隨證加減。列于后。

    煩者加梔子。躁者加香豉。嘔者加半夏。滿者去甘草。腹痛加芍藥。脈遲者加附子。大便硬。加酒浸大黃。

    用干姜、附子。先煎。令熱不僭也。后另煎黃連。與黃連姜附同用。少陰渴逆者。失下也。陰消將盡。陽(yáng)逆上行。使陰不納也。或舌彎。言語(yǔ)不正。反昏冒。與咽喉痛者。少陰也。

    速下之。宜大承氣湯。若陽(yáng)極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瀉心湯。涼膈。去硝。清肺亦可。飲水多。心下痞。渴逆。無(wú)別惡候者。五苓散主之。

    地仙散治大病后。煩熱不安。及一切虛勞病煩熱。宜服之。

    地骨皮(去木二兩)防風(fēng)(去叉一兩)甘草(炙半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shí)。溫服。

    枳實(shí)柴胡湯

    (出濟(jì)生方)

    治虛煩昏悶。嘔逆惡心。往來(lái)寒熱。胸膈悶肢節(jié)痛。

    日晚所發(fā)潮熱枳實(shí)(半兩麩炒令紫色去瓤)柴胡(去苗二兩)黃芩(一兩半)人參(半兩)甘草(炙一兩半)上杵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不拘時(shí)候。

    大橘皮湯

    (出活人書)

    治動(dòng)氣在下。不可發(fā)汗。汗發(fā)則無(wú)津。心中大煩。骨節(jié)

    疼痛。目運(yùn)惡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升)橘皮(一兩半去白)上銼麻豆大。

    每服五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二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