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舌上苔

    作者: 朱梓

    傷寒舌上苔者。蓋舌乃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氣傳里皆舌脅下臟則舌上之苔不滑而澀矣。經(jīng)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

    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胃汁已干也。若熱聚于胃。則舌為之黃。是熱邪已深也。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

    又為熱之極也。黃帝針經(jīng)曰。熱病舌干黑者死。以心為君主之官。開竅于舌。黑為腎色見于心。心屬火。腎屬水。邪熱已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其口舌。亦可見其逆順矣。

    歌括曰。飲食如常時下利。更見舌上白苔時。連臍痛引陰筋者。臟結(jié)元來死不醫(yī)。無陰證。

    又曰。舌苔大熱療應難。利腹疼兮嘔惡寒。懊脅堅并中滿。更兼臟結(jié)六條看。尺寸脈緊。口中熱氣而干燥。足冷蜷臥。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或七八日以來微熱。手足溫者必欲人懊滿。不濕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刊于嘉慶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吳謙
  • 作者:
    顧錫
  •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