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腫在外屬水,脹在內(nèi)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則臟腑脈絡(luò)皮膚上下表里皆有之。辨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郁滯蟲積皆致之。以論治法,則宜內(nèi)外兼盡為要。
氣腫。皮濃色蒼,一身盡腫,自上而下,按之 而不起,由寒氣客于皮膚也。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guān),(二百遍。) 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五十遍)。摩肚 臍左右旋轉(zhuǎn)。(各二百遍。)凡推用滾水,忌鹽醬生冷。
水腫。先喘后腫,皮薄色澤,自下而上,按之隨手而起。因煩渴喜飲,脾虛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沖肺,皮膚腫如裹水之狀。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guān),(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摩肚臍左右旋轉(zhuǎn)。(各二百遍。)凡推用蔥姜湯,忌鹽醬生冷。
按∶經(jīng)言∶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謂水為至陰,其標(biāo)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何以聚水,腎者胃之關(guān)也,腎虛則關(guān)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肺不能化,而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皆陰勝之害也。是知腫脹無不由肺脾腎者。以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也。經(jīng)言∶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鹚t不能蒸動腎之關(guān)門而水聚焉。須以桂附腎氣丸,蒸動其關(guān),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此不獨治水腫,即治脹之要,亦在通陽。腫脹病在水分,以治水為主,兼理氣,氣化,水自化也。在氣分,以理氣為主,兼利水,水行,氣亦行也。必辨陰陽虛實,濕熱壅滯屬陽,濁氣凝滯屬陰。陽證按之痛,陰證按之不痛。陽證起于中焦,陰證起于下焦。凡陽證必?zé)?,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溺赤便秘,脈數(shù)有力,為熱為實。溺清便瀉,脈微無力,為虛為寒。陽證治在腑,法宜清,陰證治在臟,法宜溫。此腫脹之大概也。徐洄溪言∶脹滿證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法。
總之,腫證易治,脹證難治。脹證頭緒甚多,宜辨有形無形,無形宜宣通,有形可攻伐。如食入脹加,治在通腑,二便通調(diào),則脹又在臟。其大概治法,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肅、宜溫通、宜升舉、宜疏利、宜補攝、宜開郁、宜緩攻、宜軟堅化痞,宜理瘀導(dǎo)滯,總要在宣通,勿用守補,如是而已。(惕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