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治盜汗發(fā)熱,火實(shí)陰虛之圣藥。
黃 當(dāng)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水煎服。
盜汗者,乘人之睡而出,有如盜也。陰虛而睡,則衛(wèi)外之陽乘虛陷入陰中,表液失其固衛(wèi),故 然汗出。寤則陽氣用事,衛(wèi)氣復(fù)出于表,汗即止矣。當(dāng)歸地黃滋陰之藥也,芩連、黃柏降火之藥也,盜汗之余,腠理不固,故以黃 補(bǔ)表,但既曰陰虛,則元?dú)庥薪刀鵁o升?肅殺之氣方深而復(fù)用肅殺之劑,毋乃犯虛虛之戒乎?惟火高氣強(qiáng)者,不得已而暫用之,不然寒涼損胃,禍更深耳。(張)見陰虛不足,蒸蒸內(nèi)熱,津液妄泄為汗者,此方用之。
熟地(七八錢) 丹皮(一錢五分) 山茱(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山藥(二錢四分)澤瀉(鹽水炒,一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八分) 地骨皮(一錢) 生白芍(一錢二分)
加燈心蓮子水煎,食前溫服。虛極者,沖參湯服。(張)見陽虛不能斂汗者,此方主之。
人參(二三錢) 炙黃 (一錢) 炒黃白術(shù)(三四錢) 五味子(八分) 水煎食前服。虛極者加熟附子八分,炙甘草六分。(張)見心氣不足,脾氣亦虛,津液妄泄為汗者,以歸脾湯去木香加五味主之。以上三法,皆求本之治,不止汗而汗自止,所謂不治之治也。
丹溪用二桑葉,焙干,為末,空心米飲調(diào)服,是止盜汗。
團(tuán)參湯
方見前。
一方
治當(dāng)心汗出,用人參當(dāng)歸各二兩, 豬心一個(gè),帶血剖開,人參歸縫好,煮熟去藥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