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氣虛氣實(shí),不可不平之也。氣實(shí)者,非氣實(shí)乃正氣虛而邪氣實(shí)也。方(法當(dāng))用補(bǔ)正之藥,而人參(一錢)白術(shù)(一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水煎服推而廣之,治氣非一條也∶氣陷,補(bǔ)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采;氣寒,人參白術(shù)用獨(dú)總之,氣虛則羸弱,氣實(shí)則壯盛。虛者用前方;實(shí)者另一方,即用∶枳殼(五分)白術(shù)(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白芍(二錢)山楂(十個(gè))柴胡(一錢)梔子(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