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泄利,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配伍] 配豐隆治納呆;配天樞、中脘治噯氣吞酸、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泄利,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配伍] 配豐隆治納呆;配天樞、中脘治噯氣吞酸、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