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中寒病

    秦子曰∶中寒之癥,身不發(fā)熱,手足厥冷,二便清利,即仲景直中陰經(jīng)之真陰癥也。若惡寒發(fā)熱,則傷寒陽癥,而非中寒癥矣。故仲景以惡寒發(fā)熱者,名曰傷寒,曰陽癥;以惡寒不發(fā)熱者,名曰中寒,曰陰癥。今余以直中陰經(jīng)之陰癥,立其名曰中寒;以寒傷三陽之陽癥,名曰傷寒,則陽癥不混于陰癥條內(nèi)。

    【中寒之癥】惡寒身蜷,遍身疼痛,或自下利,口有冷涎,面如刀刮,手足厥冷,無熱神清,唇不焦,口不渴,二便清白,此中寒之癥也。

    【中寒之因】其人真陽素虛,陰寒內(nèi)盛,胃中之陽,不能捍衛(wèi)于外;脾中之陽,不能腐熟于中;腎中之陽,不能封閉關(guān)門;一得外寒,則直中三陰,而為中寒之癥矣。

    【中寒之脈】脈多沉微,或微而遲,或極似絕,或伏而沉?;蚩斩?,或緊而弦。

    【中寒之治】寒中少陰,二三日應(yīng)微汗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身痛手足寒,脈沉者,附子湯。若下利脈微,白通湯;若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以止煩。又少陰下利,有水氣,或咳或嘔,真武湯。又太陰自利不渴,其人臟有寒也,用四逆湯以溫之。若厥陰下利,四肢疼,厥逆惡寒,四逆湯。又厥陰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通脈四逆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附子 甘草

    附子湯

    熟附子 白術(shù) 白茯苓 人參 白芍藥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熟附子

    白通豬膽湯

    蔥白 干姜 熟附子 豬膽汁 人尿

    真武湯

    白茯苓 白芍藥 生姜 白術(shù) 熟附子

    四逆湯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通脈四逆湯

    干姜 熟附子 炙甘草 蔥白

    蔥白加于四逆湯中,則陽氣和,血脈通;若腹痛,加白芍藥,合戊己湯以和中,減去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