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①人體器官名,即胃。出《素問·離合真邪論》。
②經(jīng)穴名。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屬手太陰肺經(jīng)。肺之募穴。手、足太陰之會(huì)。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下1寸,平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布有鎖骨上神經(jīng)中支,胸前神經(jīng)分支,第一肋間神經(jīng)外側(cè)皮支,上外側(cè)有腋動(dòng)、靜脈,胸、肩峰動(dòng)、靜脈。主治咳嗽,氣喘,咳吐膿血,胸膺痛,肩背痛,以及肺炎,肺結(jié)核等。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